▲ 水面與地下河的隱喻© UK Studio 01 一段歲月往事
阜成門北大街 5 號,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總部,建于 20 世紀 70 年代,曾以辦公、會議、食堂、停車等多重功能,伴隨幾代城建設計人走過四十余年;她沿西二環近 200 米的城市界面,與腳下已入地的西護城河,共同構成獨特的歷史記憶。然而,這位經歷唐山大地震的“老者”早已顯露疲態——結構鑒定為危樓,院落狹促、平房擁擠,停車擠占公共空間,場地與護城河的聯系被切斷,場所精神淡化;兩棟磚混筒子樓開間層高局促,小隔間布局難以適應現代辦公,消防設施缺失,機電管線明裝,既不美觀又有隱患。20 世紀 90 年代的加固與立面翻修雖賦予折衷主義外觀,卻與周邊城市形象和企業精神漸行漸遠。這是一場不得不開始的更新——不僅為了安全與功能的重生,更為了讓這片承載歷史記憶的土地,重新與城市對話。
▲ 改造前內院現狀© 葛國棟
02 一條河的故事
▲ 北京護城河的位置與項目位置© 葛國棟
自古以來,護城河都是一座城的重要屏障,也是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都市中護城河雖然逐漸失去了它原本的防御功能,但是城市的角落和記憶里依然流淌著它們的身影。北京的護城河也承載了這座城市的記憶與發展,更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與人文記憶。
▲ 地下河在場地里的位置© 葛國棟
▲ 水與城市更新、與場地的關系©UK Studio
此次改造以“水”為一條主線,講述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兩棟辦公樓地下結構進行了加固,部分年久失修的單層平房拆除重塑,院落南側保留銀杏樹遮蔽的停車場,北側禮儀廣場設景觀水池與噴泉,水池天窗引陽光入地下餐廳,賦予空間自然與生命力。水體輪廓呼應地下護城河走向,喚醒場地歷史記憶。保留銀杏樹的同時,打造出“可感、可觀、可游”的立體空間體驗,營造人與自然、歷史與現代共存的豐富場所精神。
▲ 水與餐廳頂面的關系©UK Studio 03 一塊磚的建構
▲ 改造前后外立面©葛國棟(左)© UK Studio(右)
▲ 幕墻節點示意圖©葛國棟
紅色陶土磚立面是對紅磚老建筑的敬意,窗洞尺寸與花磚“漣漪”復刻歷史語言。窗套角度向陽設計,現代干掛工藝與五色磚面隨機排列,表達時間的沉淀與工匠精神的傳承。新型三玻兩腔深灰色中空玻璃,打造安靜辦公環境,正如西米奇所言,建筑立面是城市的“臉面”,這次改造完成了對建筑與城市雙重的“救贖”。
▲ 外立面花磚© 廖晨 04 一系列公共空間的革新
▲ 玻璃盒子樓梯間與室內的關系© UK Studio
原磚混筒子樓結構鑒定為危樓,采用創新鋼框架+逆作法加固,利用原樁基礎優化成本與保護歷史。門廳與學術報告廳通過鋼管混凝土柱形成無柱大跨度空間,兼具美學與安全。地下餐廳頂板為600mm厚預應力空心樓蓋,取消中柱,結合天窗與綠化,優化空間體驗。樓梯懸挑設計與吊索支撐帶來結構輕盈感與觀景趣味。空間布局徹底轉變,摒棄小隔間封閉模式,打造開放靈活、多樣場景辦公環境:私密電話間、小型討論室、中型會議廳、休閑水吧、島式卡座等,滿足多頻次交流與健康辦公需求。
▲ 公共空間在辦公中的串聯© 葛國棟
▲ 辦公區與休閑空間© MAT
▲ 地下會議中心走廊及會議室© MAT
▲ 空間與藝術品©廖晨©MAT
建筑不僅是實現功能的場所,也是展現藝術的載體。建筑本身既是值得雕琢的藝術品,也作為了藝術品的容器和舞臺。“UCD美術館”理念貫穿始終,通過與藝術家合作置入作品,打造穿行如賞藝術長廊的辦公空間,賦予場所獨特文化氣息。
05 一個智慧生命共同體
▲ 內庭院以及圖書館借景關系©UK Studio (上)©廖晨(下)
▲ 屋頂空中庭院© 廖晨© 李玉敏
改造后,人和建筑不再是二維分離的個體,而是彼此感知、協同呼吸的生命共同體。它像一位細膩的同伴,聆聽空氣的流動、溫度的起伏、光影的變化與人群的節奏,以柔和而精準的方式回應每一次需求。
設計以“主動感知、即時響應、數據共享”為內核,將科技化為建筑的感官神經。CO₂濃度傳感器主動喚醒新風系統,紅外與聲光感應在“人來燈亮、人走燈滅”間編織光影的節奏;智能VRV空調根據人體狀態調整風向與溫度,形成“不吹人”的舒適氣流;多模式照明場景在會議、休憩、專注等不同狀態下切換,讓空間的節奏與人的情緒自然契合。
智慧平臺宛如建筑的“中樞神經”,整合監控、門禁、機電等系統,構建實時響應的數字生態。公共空間人流信息同步至運維APP,員工可隨時規劃動線,會議預約、訪客管理、線上超市等功能無縫銜接,讓工作與生活自然交織。智慧不僅在體驗,更在能效與可持續之中——干掛陶土磚幕墻與高效3銀Low-E玻璃結合ALC墻板,四季調節冷熱;建筑可感知亦能自我優化,于能耗、舒適與環境責任間取得平衡。
建筑不僅是辦公的容器,更是靈感的催化劑與日常的守護者。未來辦公的智慧與人文,不在于技術的冷冽展示,而在于它如水般無聲,卻始終在背后溫柔支撐著每一次交流與創造。
06 一次記憶延續與城市復興 ▲ 庭院©UK Studio
▲ 改造后總平面圖©葛國棟
建筑更新不僅是結構與空間的重塑,更是城市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復興。地下護城河被水池與景觀重新喚醒,銀杏樹蔭、磚墻紋理與方格窗洞共同重塑街道風貌,場地內拆除舊磚混小平房,釋放空間予以綠化。結構加固后的辦公樓以靈活布局適應新時代需求,智能系統與藝術介入則實現空間語言的進化。總部辦公樓作為設計企業的精神載體與美學殿堂,“UCD美術館”理念完美體現企業文化與城市精神,彰顯設計與城市共生的美好愿景。
這不僅僅是對一座建筑的修復與重塑,更是對城市記憶的珍視與延續。護城河的靈動、紅磚的溫度、智慧的融合,構筑起一個承載歷史與未來的生命體。這里,歷史與現代交織,藝術與功能共鳴,人與建筑相互呼吸。它不僅是一座辦公樓,更是一個關于時間、空間與文化的敘事場域,見證著城市的變遷,也啟迪著未來的可能。這樣的更新,正是城市復興的真實寫照,是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守望,也是設計精神的時代踐行。
獲獎信息:
2021年第12屆園冶杯市政園林類二等獎
2021-2022年度(第一批)北京市建筑裝飾優質工程
2022全球未來設計大獎金獎
2022年 Active house聯盟active sustainable award 二等獎
2022年繆斯獎銀獎
2023年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成果評價一等獎
2023年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成果評價女建筑師優秀設計單項成果一等獎
專利信息:
鏤空陶土磚建筑幕墻結構
開縫式陶土磚建筑幕墻
曲面陶土磚建筑幕墻結構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阜成門北大街5號業務用房結構加固、立面裝修及內院改擴建
建設地點: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北大街5號
建設單位: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師:沈佳
設計團隊:葉飛、徐寧、葛國棟、金云飛、劉旭、曲丹、秦曉晶、王玉杰、趙路、萬禮
用地面積:9912㎡
建筑面積:22788㎡
設計時間:2015—2017年
竣工時間:2020年11月
攝影:UK Studio、MAT、葛國棟、廖晨、李玉敏
撰稿:劉羽
來源:本文由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權歸屬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db:標題]
下一篇:[db: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