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感謝:sacrifice1127的水利BIM的博客
博主:東成西就大俠提供的原創文章和視頻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808ed90102wjow.html
上一個博文簡單說明了一下我對TBM盾構隧道管片的理解和想法
管片的標準塊最簡單,連接塊收到封頂塊的制約,結構上比較復雜一些,內環弧線和外環弧線的中心角不一樣
順著TBM推進方向,前后兩面的弧長也不一樣
所以封頂塊和連接塊是個較為復雜的三維結構
常規的建模方式不能很快的實現
特別是在TBM轉彎的地方,管片環不是等寬
如果考慮錯縫,封頂快不是在同一個角度,相臨兩個管片環中的12個管片尺寸都是不一樣的
我的想法是,受到常規設計和施工手段的制約,管片的設計和生產都不能有太多異形結構
要不然,設計人員出圖管片施工圖很苦逼,管片生產工廠調整模具也很苦逼,管片的組裝也很苦逼
但是正如我上一個博文中說的,結構的復雜性肯定是越來越大的
TBM盾構隧道管片的構造設計也將變得更復雜
以前在曲線段,一環標準環,一環楔形環交替布置,在三維中心線的走向中,常規的設計計算量應該是很大的吧?
如果能實現參數化,設計思路應該是可以更靈活的
通過參數化的三維管片模型,設計出圖將是很容易的,施工管理就更不用說了
管片的生產也將變得更精細,即使每一片管片都不一樣
每一片管片有了獨立的三維實體模型,就可以快速調整模具,生產
可以方便的對其編號,唯一的ID,快速的定位
后期如果某一片管片需要更換,通過RFID技術結合管片信息
可以重新制作一個全新的,與原來一致的管片,替換即可
隧道的設計、施工,管片的生產、裝配,隧道建成后的運行、管理、維護都會在BIM的基礎上得到很多的便利
現在我介紹一下我將其參數化的思路
我這次做的只是3個標準塊、2個連接塊、1個封頂塊的構造形式
3個以上標準塊的構造形式暫不考慮
最初,我的思路是用自適應族來做盾構管片
這個思路是可行的,很容易就能實現簡易管片在三維線路上管片布置
dynamo中把管片環半徑、管片寬度、標準塊、連接塊、封頂塊的角度參數作為基本參數
數據處理之后,就能確定每個管片的關鍵點,用來定位管片自適應族
我的思路用到的是自己編輯的12點自適應族
雖然dynamo+revit的運行效率不是很高,但是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1公里左右的TBM盾構隧道,運行4分鐘左右可以出結果
管片間是無縫銜接的,沒有間隙的
詳見視頻1,視頻中已經做過剪輯,把dynamo運行卡頓的時間去掉了
視頻中的參數調整,只是為了直觀看到差異,并不考慮合理性
接下來,我想細化管片構造的時候我就懵逼了
想在之前提到的自適應族中把管片的注漿孔、螺栓手孔、管片四周的凹槽都加進去
由于我對自適應族的理解不是很透徹
我進過長時間的嘗試,都失敗了
花在細化自適應管片族的時間和精力是上一個階段的2倍
而且,還失敗了!最后我只能放棄了
等以后我在這方面有所提高了,或者revit在這方面有所加強了,再嘗試吧
后來,我的思路只能做出調整
將管片、注漿孔、螺栓手孔、管片四周的凹槽等內容,在dynamo中用實體建模
有些參數在dynamo中控制,有些參數在revit族中去控制,有的用dynamo調整族參數來控制
這樣很多參數是可以相關關聯驅動的,詳見視頻3
通過實體布爾運算的方式來細化管片構造
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數據運算處理
把我自己搞死,也把dynamo和電腦搞死
需要很多的內存和運算時間
如果要用到好幾公里的TBM盾構隧道中
我還要進行大量的優化才行,要不然,呵呵
revit會崩潰的退出消失在我的電腦屏幕前,Orz~
可能用實體來處理這么大的數據量,這個思路本身是錯的,這點讓我有點郁悶
花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經理,最終的結果讓我很不滿意
一兩百米的線路,運行了一二十分鐘,哎~~~~~~
詳見視頻2,視頻中也剪輯過了,dynamo運行的時間超乎我想象,真是悲劇
這樣的運行效率是沒辦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難道是我的電腦配置太差了?!
PS.視頻中管片間的縫隙是管片的周邊的槽
現在的我已經太疲勞了,原本想把這個參數化的TBM做完就好好休息一段時間
現在我只能提前休息了,要不然我的精神和肉體都吃不消了
這玩意占用我這個一個月以來,全部的空閑時間
沒有具體項目來實踐我的東西的話,我就不繼續優化這部份內容了
玩BIM真的是個體力活,要死好多腦細胞,特別是搞工程的人還想搞編程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課程配套博文)利用Dynamo創建較為復雜的橋梁模型
下一篇:(課程配套博文)利用dynamo創建TBM盾構模型(一)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