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BIM藍圖
1、建立基坑頂與基坑底輪廓參照線,使用地形表面工具通過放置點創建原始平整場地過后的地形(有坐標點可以直接導入)。
2、修改原始地形名稱為:開挖前,階段化:現有類型。
3、使用平整區域,彈出提示,選擇第一種:創建與現有地形表面完全相同的新地形表面(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新創建的地形會在原有地形基礎上進行自動剪切)。
4、選中原有地形,修改此時地形名稱:開挖后,階段:新構造(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區分兩個地形創建的階段化不同),然后通過放置足夠多高程點到基坑頂和基坑底(注意坑頂和坑底高程分別放,這里用高程0m放置到基坑頂四周邊線,高程-3m放置到基坑底四周邊線)
5、放置完基坑頂和基坑底高程點后,這時進入三維查看模型,坡度已經形成,查看左邊屬性欄顯示凈剪切/填充:代表挖填方量差值。填充:代表填方。截面:代表挖方。 由于這里只有挖,所以凈剪切/填充=截面。
6、總結:我們來對比下方法之一與方法之二,方法之一采用地形拆分、合并,再用體量計算了挖方,方法之二新建地形基于原始地形通過平整區域功能,再通過修改地形名稱、階段化,軟件自動給我們計算了兩個地形體積之差計算出了挖方。
7、方法之一采用地形拆分、合并,再用體量計算了挖方,V1=704.218m3
8、方法之二新建地形基于原始地形通過平整區域功能,再通過修改地形名稱、階段化,軟件自動給我們計算了兩個地形體積之差,計算出了挖方。V2=699.094m3
9、V1與V2作比較,不相等,原因在于通過第二種放置大量高程點的方法,在基坑轉角部位無法完美的形成圓滑坡度,造成扣減體積不是很準確。如下圖所示。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Revit教程 | 創建的標高看不見原先的軸網怎么解決
下一篇:Revit教程 | Revit做基坑放坡開挖方法之一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