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建設人民滿意的好房子”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房地產發展方式、深入推進“人民城市”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工作。近年來,上海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遠近結合,以“惠民生、穩增長、促轉型”為目標,在城市規劃、住房建設、房屋管理、社區治理四個方面下功夫,從建造、運維、環境三個維度綜合施策,全面實施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存量住房更新改造和城鄉人居環境四項品質提升行動,努力打好上海“好房子”建設的組合拳,全力打造人民群眾安居、宜居、樂居的人民城市。
全面開展保障性住房品質提升行動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的基本生活保障。為此,上海牢牢把握“惠民生”的“好房子”建設目標,堅持需求導向,著力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供給,細化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房建設標準,打造經濟適用、功能齊全、配套便利、安居舒適的保障性住房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努力讓“新市民”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一是標準引領,著力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設水平。上海持續迭代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設技術標準,構建了較為健全的標準規范體系。發布了覆蓋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保障性住房的設計標準、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要點。針對市屬保障性住房建設印發全過程品質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引手冊和管理工作細則等文件。同時,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設計標準(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分冊)》編制,廣泛選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
二是完善制度,提升保障性租賃住房管理水平。聚焦新市民、青年人的租賃需求堵點、痛點和難點,精準設計保障性租賃住房基礎制度,著重突出準入廣覆蓋、租期更穩定、租金可負擔、戶型小而美、公共服務全五個特點。健全完善“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保障性租賃房供應體系。到“十四五”末,累計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將達到60萬套(間)以上,其中形成供應40萬套(間)。加大對環衛、快遞、家政等為城市運行和市民生活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一線職工的保障力度,累計籌措保障性租賃房床位10萬余張。打造一批“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標桿項目,已籌措約4.1萬張床位,月租金以500~1000元為主,讓城市一線勞動者可感知城市溫度。
三是以人為本,強化保障性住房功能配套。啟動新一輪大型居住社區配套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優化規劃設計、提高建設標準、增強管理能級、提升服務水平,打造全齡友好型居住社區,形成“市—區—鎮”三級管理推進體系,顯著改善整體居住環境,居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深入開展商品住房品質提升行動
為了適應當前房地產發展新形勢,加快房地產供給側改革,上海“好房子”建設工作堅持圍繞穩增長、促轉型這一目標,研究通過健全住房建設、維護、服務標準和基礎制度,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提升產品力,構建品質為王、優勝劣汰的房地產營商環境。同時,探索房地產、建筑業產業耦合、政策融合、資源整合,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增強新質生產力和穩增長牽引力,實現房地產、建筑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綠色科技住宅發展。以技術革新帶動新建住宅綠色低碳和品質性能提升。全面提高新建住宅節能、隔聲、防水等建設標準,居住建筑節能率從50%提升至75%,新建住宅強制實施綠色建筑要求、推廣降噪靜音管材和同層排水技術應用、提高樓板設計厚度等技術要求。變革建造方式,促進新建住宅標準化建設,工程建設精度穩步提升,外保溫一體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努力破解滲水、外保溫脫落等建筑質量通病問題。推動內裝工業化發展,鼓勵整體廚衛、集成吊頂等成套部品部件和集成技術應用。推行“大開間”的設計理念,滿足住戶不同階段的居住需要,避免承重結構破壞。依托超低能耗建筑發展,推動高性能成品門窗、外圍護結構體系、室內環境系統等產品技術研發及應用,建筑整體氣密性、隔聲防塵、節能保溫性能大幅提升,實現高舒適、低能耗。截至2024年9月底,上海已累計落實超低能耗建筑1491萬㎡。探索數字家庭、智慧家居試點,在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玖海云天、云璟灣等4個組團新建住宅項目中落實了基礎設施建設、平臺框架搭建、特色場景打造有關工作。
二是優化商品住房用地套型供應結構。持續分析商品住房不同面積段供應和成交結構,深入研究不同區域與市場需求間的匹配情況,為優化不同環線和區域的新出讓土地的商品房供應比例提供客觀依據,更好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2024年8月,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市房屋管理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優化本市新出讓商品住房用地套型供應結構的通知》,進一步結合當前房地產發展形勢優化中小套型比例及面積標準。政策出臺后,社會各方面認可度較高。
三是增加優質住宅用地供應。完善商品住房用地交易工作,優化交易規則,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順應人民群眾對優質住房的新期待,引導住宅建設高質量發展。商品住房用地出讓對市場熱度較高的地塊實行“雙高雙競”(兩輪競價、兩輪競高品質建設標準)舉措。將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裝配式建筑、可再生能源、BIM技術應用等普適要求納入土地出讓合同。首輪競價通過出讓前綜合會商機制,確定差異化的溢價空間。第二輪競高品質對“競裝修標準”“競公共設施和開放空間等”“競無償移交政府的高端人才住房”等系列舉措選擇應用、順次競買,有效激發房企建設優質住房、提升居住配套的公共服務功能和高品質公共空間環境的能動性。
扎實開展存量住房更新改造提升行動
舊住房更新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好房子”建設工作中,上海兼顧新建和存量住房,從城市更新角度擴展深化“好房子”外延和內涵,努力完善住房更新改造工作機制,在做好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工作中,多渠道、多途徑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居住體驗。
一是推進舊住房成套改造。2023年,市委主要領導將“上海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作為主題教育領銜調研課題,并專門牽頭推進“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難”問題整改工作。在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自推動下,市相關部門堅持調研、整改貫通推進,對基層反映的規劃用地、技術標準、確權登記、司法保障等難點,“量體裁衣”優化政策支撐,推動項目改造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在市、區共同努力下,2023年至今共完成不成套職工住宅改造約53萬㎡,靜安區蕃瓜弄、徐匯區田林路65弄等千戶居民以上項目相繼100%簽約生效,徐匯區康健路拆除重建項目歷時一年完成“啟動—簽約—建設—回搬”。
二是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組建“加裝電梯黨建聯盟”,建立成員單位會商機制和業務部門黨支部協作機制,強化“協同作戰”。2021年以來,市區相關部門和基層一線堅持黨建引領、協同聯動,以加裝電梯工作納入民心工程為契機,持續總結實踐經驗和成功做法,不斷完善政策措施,推動加裝電梯速度、質量持續提升。2021年至2023年期間,全市加裝電梯分別完工1579臺、2303臺、3001臺。2024年目標為完工3000臺,截至9月底已完工2364臺,年度目標完成率79%。
三是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在健全住宅修繕工程監督管理機制基礎上加強項目集成,按照“能同步就同步”原則,將小區改造同積水點排除、二次供水改造、雨污分流、加裝電梯納入同步實施范疇,減少施工擾民問題。拓展改造內涵,按照“可結合就結合”原則,將信息架空線入地、增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閑置資源利用、小區海綿改造等內容有機結合,因地制宜豐富改造內容,持續增強老舊小區改造“集成度”,實現居住環境和居住功能同步提升。2024年改造任務目標為實施1500萬㎡老舊小區改造,截至目前已實施1539萬㎡,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試點推進房屋體檢、養老金、保險三項制度,編制《上海市城鎮房屋安全管理三項制度工作方案》。在靜安區、黃浦區的4個街道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選取部分房屋,進行數字化智慧體檢與專業評估試點。
高質量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
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是“好房子”的重要載體。上海堅持將“四好”理念貫徹到城市建設管理全過程,在提升建筑單體品質基礎上,加快推動鄉村環境提升,健全社區功能、完善社區治理,以區域為尺度整體提升綠色、宜居、智慧性能,增強人民對“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獲得感。
一是推進鄉村“好房子”建設。規范農民自建房建設管理,建立上海市首批鄉村建筑師名錄,為村民個人建房和鄉村建設項目提供設計、技術咨詢等服務。編制《上海市農村村民住房推薦圖集》,以提高村民住房建設水平,引導村民科學建房,滿足村民建設“好房子”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需求。開展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工作,截至2023年,已有952位工匠接受培訓并通過考試,其中48位為帶頭工匠。推進農房建設管理信息化建設,因地制宜建立農村房屋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推動實現農房建設全流程“一網通管”和“一網通辦”,為農村房屋建設管理和安全監管提供支撐。將新建農房開工報審、圖紙選取、工匠選取、過程監管、竣工報驗等農房建設程序全面納入系統管理。
二是推進功能健全的“好社區”建設。扎實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行動。2023年在全市劃定1600個“15分鐘社區生活圈”基本單元,在市民慢行15分鐘可達的范圍內,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休閑及就業創業等服務功能,形成“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社區生活圈。同時,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行動統籌“黨群服務陣地體系”“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附屬空間開放”等工作,依托各級黨群服務陣地、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等載體,立足社區資源稟賦和人文特色,整合各類項目,強化功能融合,不斷優化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城鄉綜合服務設施布局。打造一批設施完善、環境宜居、服務智能、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樣板。積極推動全市各區分兩輪分別在54個社區、28個社區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創建。黃浦區淡水路社區、徐匯區樂山社區、長寧區江蘇路社區、靜安區臨汾路380弄社區、浦東新區三林苑社區5個社區成功入選。
三是推進綠色低碳智慧的“好城區”建設。全面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通過科學統籌規劃、低碳有序建設、創新精細管理等諸多手段,建設空間布局合理、公共服務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品質提升、資源集約節約利用、運營管理智慧高效、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人、城市及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區。著力推動五個新城、北外灘、浦東金色中環發展帶等重點區域的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工作。五個新城內,已成功創建及梳理儲備的綠色生態試點城區共18個,總用地規模約46.6k㎡,其中松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奉賢上海之魚、臨港新片區綠色生態先行示范區已完成試點創建。臨港城區三星級綠色建筑規劃占比達44%,超低能耗建筑規劃建設23萬㎡,應用可再生能源的項目比例達87%。截至2024年9月底,上海全市共創建33個綠色生態城區,總用地規模約81.02k㎡。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上海主場開幕
下一篇:政策新聞 | 關于貴州尹升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等25家安全生產許可證新申請的公示 2024年新辦第(41)批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