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近年來,全國在人居環境提升方面涌現出不少亮點,無論是老舊小區“毛細血管”的微改造,還是城市公園“海綿化”煥新,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收獲了不少關注。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人居環境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這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東區街道新興花園航拍圖(改造后)
在這場人居環境提升的浪潮中,中山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身影,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山是怎么做的吧。
中山的實踐,核心在于轉變理念: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把雨水當做負擔,過分強調快速排放,忽視源頭減排、系統治理。而海綿城市建設則倡導將海綿理念融入各類城市建設活動,強調雨水排放過程組織,強調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在中山,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推動人居環境提升已取得顯著成效。打造了以東區街道老舊小區——新興花園、中山博覽中心、石岐文化公園改造為代表的一批海綿化改造典型案例。
新興花園
會呼吸的海綿公園
東區街道的新興花園,曾經飽受排水不暢、道路破損、綠化雜亂等問題的困擾,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受到影響。隨著海綿城市理念融入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將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通過建設透水鋪裝及下沉綠地,打造成集生態與功能于一體的“海綿公園”。原本無人問津的中庭廣場,被設計成了一個集休閑與健身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也成為了東區街道“百千萬工程” 老舊小區改造的成功典范。
典型改造案例
中山博覽中心
中山博覽中心改造前曾存在局部積水、停車場淤積嚴重等問題,原有的下沉廣場、旱溪等排水設施也處于閑置荒廢狀態。通過對綠化進行更新,路面進行修復,將破損的停車場改造為生態型停車場、將廢棄的下沉廣場改造為下沉式草坪,恢復了旱溪與下沉廣場的滯蓄功能。這些措施不僅強化了博覽中心外環境的公共服務功能,更顯著提升了整體空間環境品質。
典型改造案例
石岐文化公園
中山市石岐文化公園建于2004年,改造前存在人工湖水質較差、湖濱生態空間不足且調蓄功能未充分發揮,園區道路及廣場破損嚴重且局部積水,公園綠化荒蕪、灌木叢生且缺乏居民活動空間的無效綠地狀態等問題。
公園通過利用湖體作為區域調蓄樞紐,提供調蓄空間。同時因地制宜布設透水鋪裝、雨水花園、植草溝、下沉式綠地、旱溪等海綿設施,對園區內雨水進行滯蓄和凈化,打造韌性場地,讓園區全面煥發新活力,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集自然美景與休閑活動于一體的理想場所。
植被緩沖帶
透水鋪裝
旱溪
下沉式綠地
從上述圖片對比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海綿城市理念指導下的改造建設,這些地方實現了從“舊貌”到“新顏”的華麗轉身,人居環境品質得到了質的飛躍。
展望未來,中山將持續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不斷拓展建設的廣度與深度。在更多的老舊小區、公園、道路等城市更新項目中,全面融入海綿城市理念,讓城市的更多角落都能充分享受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生態與宜居紅利。通過不懈努力,中山將在人居環境提升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打造更多高品質的城市空間,為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助力中山成為更具魅力的宜居宜業之城。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下一篇:沒有了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