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推動建筑業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深度轉型,大力發展智能建造,是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福建省廈門市作為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在智能建造領域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成功走出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發展新路徑,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廈門樣板”。
堅持統籌牽引 構建一盤棋的推進體系
智能建造涉及面廣、系統性強,廈門市堅持政府高位推動、部門協同發力、市場有效參與。一是高位推動,健全組織保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智能建造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制定任務清單,確保方向明確、責任到人。
二是政策集成,激發市場活力。聚焦產業鏈痛點堵點,出臺《廈門市促進智能建造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構建涵蓋財政獎補、金融支持、容積率優化、招投標創新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體系,明確10個規模以上政府投資項目必須開展智能建造技術實踐,14個工程總承包項目在招投標文件中增設智能建造技術評審內容。
三是標準引領,規范發展路徑。及時總結試點經驗,發布涵蓋試點項目、試點企業、產業基地以及造樓機、建筑機器人等實用技術相關的10項標準指引和5項標準定額清單,建立健全智能建造標準體系。
四是加強宣傳,營造良好氛圍。精心組織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工作推進會及觀摩、福建省人機大戰等10余場各級觀摩交流活動,并于2024、2025年連續舉辦智能建造專題展覽會,集中展示全產業鏈創新成果。同時,依托主流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策劃“智能建造示范項目深度行”等專題,廣泛宣傳試點中的創新實踐,促進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和產業升級。
堅持示范牽引 培育全鏈條的產業生態
以點帶面,培育龍頭,構建集群,是加速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和產業壯大的有效途徑。一是精心培育示范項目。2024年分批遴選60個涵蓋房建、市政、交通等領域的智能建造試點項目,29個項目獲評省級試點項目,為全省智能建造發展樹立標桿。開展智慧工地星級評價,評選出20個星級項目。通過項目實踐檢驗技術、優化流程、積累經驗,形成了可在不同場景復制推廣的樣板成果、典型案例。如廈門新會展中心項目實現BIM(建筑信息模型)“一模到底”,節約工期約90天;翔安大橋項目采用鋼箱梁橋面無人化集群施工技術,關鍵工序合格率達99%以上……
二是聚力發展骨干企業。印發《關于公布第三批智能建造試點企業和產業基地名單的通知》等,遴選25家施工總承包、部品部件生產、軟件研發等領域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引導龍頭企業牽頭,聯合1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業,共同成立廈門市智能建造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聚焦技術創新、人才引育、標準制定等核心任務,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平臺,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在建筑業的深度應用與落地。
三是著力建設產業基地。重點培育3個智能建造試點產業基地,推動本地裝備生產基地在產品研發、技術攻關和集成應用等方面向智能化深度轉型,廈門康柏機械研發的新一代智能升降機,自帶伸縮平臺,減少90%以上臨時平臺鋼材用量;廈門安科自主研發的造樓機,可節約60%的人工成本和40%的工期。規劃于2025年內開工建設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廈門市智能建造產業園,引入“裝配式、智能設備、新型建材”作為基地產業體系基礎,加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四是創新搭建平臺載體。推動建設16個智能建造相關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與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聯合設立智能感知與工程物聯網(廈門)實驗室,共建廈門住房城鄉建設全過程監管BIM云平臺。
堅持技術牽引 打造全方位的創新格局
創新是智能建造的核心驅動力,必須貫穿設計、生產、施工、管理全鏈條。一是深化數字化設計革新。大力推廣BIM技術應用,開展“一模到底”試點,2024年遴選確定15個市級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試點項目。開發應用BIM施工圖智能輔助審查系統,通過方案階段強制性條文閉環管理,顯著提升設計質量和審查效率。連續舉辦城市設計周、BIM技術應用大賽等活動,促進技術交流與推廣。
二是推動智慧監管體系升級。依托CIM平臺賦能城市八大維度治理,實現全過程動態管理。積極推進6個區搭建“一網統管”智慧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中村治理水平。引進先進技術資源建設智慧工地監管平臺,在43個試點項目展開應用,接入塔吊、智能升降機等多類型智能裝備共計185臺,有力推動工地管理智能化轉型,顯著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和監管水平。
三是實現智能化施工突破。大力研發應用建筑機器人、智能塔吊、智能升降機等智能施工裝備,替代“危、繁、臟、重”人工作業,提升效率和安全性,如中交白鷺西塔空中造樓機模擬工業化封閉作業環境,最快實現4天一個標準層。
四是促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廈門市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建筑等高校、企業簽署合作協議,以項目為載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實施智能建造課題“揭榜掛帥”機制,政府投入150萬元引導資金,撬動社會科研投入超2700萬元,聯合攻關8個關鍵課題,加速了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應用。
堅持人才牽引 夯實可持續的發展基礎
人才是智能建造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需構建多層次、復合型人才隊伍。一是匯聚高端智力。制定智能建造專家庫管理辦法,遴選涵蓋設計、生產、施工、信息技術、高校科研等領域的145名專家入庫,提供決策咨詢和技術支撐。邀請行業領域專家開展前沿講座,普及新知識新技術。
二是創新育人模式。推動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開設智能結構與城市更新、智慧建造與城市運維等專業或教學方向。同時,聯合國內知名高校籌辦智能建造碩士廈門班,培養智能建造攻關人才。
三是強化技能培訓。支持特房建工、廈門技師學院等單位建設智能建造產業工人實訓基地,大規模開展BIM技術、智能裝備操作等技能培訓,有效助力傳統工人轉型。
四是構建產教融合生態。組建智能建造產教融合聯盟,推動高校設立智能建造產業學院,共同開發BIM建模、機器人操作等特色課程體系。舉辦智能建造技能競賽,選拔培育創新團隊,并在職稱評定等方面予以支持。
下一步,廈門市將深度轉化智能建造試點經驗,使其成為常態化發展的強勁動能,從戰略層面構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全面推動建筑業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將智能建造打造成培育新質生產力、引領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江蘇新增134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2025年末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占比將達50%左右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