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孫一民工作室
項目地點? 廣東廣州
建成時間? 2024年12月
建筑面積? 70494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孫一民工作室提供。

中山八路交通換乘樞紐綜合開發項目位于廣州市荔灣區中山八路和內環路交界,建設用地為中山八路、新虹街及規劃主干道所圍合的三角形地塊。地鐵5號線及將建設的地鐵11號線緊鄰用地西側橫穿并設置換乘站點,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是地區未來重要的公共交通樞紐。
▲ 項目視頻? ?鄒林
基地原為中山八路公交總站站場,用途較為單一,難以將其交通優勢轉化為所處歷史城區的更新動力。為充分發揮該用地作為老城區黃金地塊的綜合開發效益,廣州市公交集團決策對該公交車場地塊進行綜合開發,希望在保證原有公交總站功能的同時,將其打造成一個多功能復合型城市綜合體,為融合公交設施驅動的城市更新模式提供具有示范意義的實踐路徑。

該建筑總建筑面積約為70494.3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3層,總建筑高度為30米。項目實現了打造公共交通網絡中高效便捷換乘樞紐,建構歷史城區門戶地標形象,營造與城市生活多向鏈接的公共場所,建設整合多種節能環保新技術的示范性綠色建筑等多重目標。

作為西向進入廣州歷史城區的重要門戶,該地塊具有突出的區位、交通和景觀優勢:
首先,基地西望珠江,東靠歷史城區,南接以荔灣湖公園為核心的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北與流花湖公園遙相呼應,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基質;
其次,基地作為地鐵5號線與地鐵11號線相銜接的樞紐站點的所在,南臨區域性東西向主干道中山八路,西北側規劃有南北向城市干道,交通系的樞紐性優勢明顯;
第三,基地是北向、東向、南向輻射聯系該地段主要開放空間(荔灣湖公園、流花湖公園及陳家祠廣場)的重要銜接性空間節點,也是歷史城區西向溝通珠江及東部城區景觀廊道的重要景觀承接點,具有顯著的城市空間結構作用。

為此,規劃將該地塊整體定位為:以公交換乘功能為核心,采用“公交站場+換乘樞紐+社會停車場”的開發模式,打造集無縫銜接各種公共交通設施與綜合辦公、便利型商業、區域文化意象、公共場所效應、生態節能技術于一體的低碳型綜合交通換乘樞紐。



鑒于用地所處歷史城區西部門戶的特殊區位,設計力求塑造傳承嶺南建筑文化內涵的標志性門戶建筑形象。
首先,建筑結合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營造開敞明朗、通風遮陽的沿街公共空間及通透輕巧、穿插變化的形體,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

其次,建筑結合立體庭園,營造傳統園林精神與現代建筑格調相融合的建筑景園,突顯嶺南韻味。

第三,提煉區域的標志性建筑意象元素,結合建筑構件運用于建筑形體的造型語言之中,反映建筑的文脈意識。
由此,通過建筑整體對體現地域嶺南特色的追求,共同構建出該樞紐作為廣州歷史城區西部門戶的標志性形象。



中山八路交通換乘樞紐綜合開發項目最大的特點是與廣州市地鐵11號線合建。由于建設用地西北側與廣州地鐵5號線、11號線毗鄰,整個項目的設計與建設都變得更加復雜。

在廣州市交委的統一規劃下,中山八路交通換乘樞紐綜合開發項目將與廣州市地鐵11號線中山八路站同步進行,雙方設計團隊、施工團隊協同合作建設。
在建設方面,中山八路交通換乘樞紐綜合開發項目的地下室建設與11號線站廳協同公用支護結構,在施工方案、施工工期方面都需要協同合作、同步推進。
設計方面,中山八路交通換乘樞紐綜合開發項目在地下二層,通過西側、中部2個出入口銜接地鐵出入口,實現地鐵人流向公交始末站的無縫接駁。沿著接駁人流布置的地下商業街區,能夠將接駁的人流轉換為商業價值,提升綜合體的運營效率。


中山八路交通換乘樞紐因為地處歷史城區,建設用地呈不規則的三角形,高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設計中采用了集約復合的策略,將公交始末站、商業街區、社區服務、派出所、綜合辦公、立體停車等多種功能,通過合理組合疊加,整合在綜合體中,為周邊社區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價值。
作為公交樞紐建筑,設計中注重交通人流動線與功能空間的整合,提升交通換乘的綜合效能。通過立體化的空間組織,有效將銜接各類交通設施的各種交通人流動線,與商業、文化展示等功能空間進行整合。形成連續復合的換乘空間網絡,創造出便于各種人流多向流動的公共生活網絡,從而通過提升交通換乘的綜合效能,催化基于交通樞紐的復合的低碳化公共生活。

換乘樞紐在1—3層的中部,是原公交始末站。首層公交通過西北側的兩個車行出入口進出首層公交站;去往2、3層的公交車通過兩個交通筒的環形公交車道進出2、3層的公交站。出于安全考慮,公交車道坡度按城市交通標準,設置為6%的坡度。公交乘客通過中山八路沿街路口進入到公交站乘廳。

樞紐的東北、西南兩角,設置通往4—6層辦公區的交通核心筒,是綜合辦公、社區服務、派出所的主要出入口。
樞紐的負一、負二層是主要的商業空間,其中負二層通過通道與地鐵11號線連接,地鐵出站的乘客能夠通過南、中、北3條商業路徑換乘到公交站乘廳。
樞紐在4—6層還設置了無人值守的立體停車庫。社會車輛可以通過西邊的交通筒內側坡道,進入到負一層,用戶在負一層開入運車電梯后交付停車。而用戶取車在首層同位置完成,取車后直接由新虹街駛出。

開車的用戶還能夠通過西側的交通筒內側坡道進入樞紐的負三層地下停車庫,并由東側交通筒坡道駛出至新虹街。雖然樞紐的功能集約復合,但各功能區的出入口相對獨立,避免了相互干擾。


換乘樞紐項目也充分考慮了可持續設計。項目一個顯著的特征是中部兩側的圓形玻璃采光頂。采光頂的設計并非只是出于造型的考慮,其下部連接的是辦公空間的環廊、公交環形坡道以及小車坡道。采光頂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直接連通至地下坡道,成為地下空間的換氣筒;外層連通辦公的環廊,將室外空氣、光線引入到環廊,同時實現遮雨的功能,為辦公空間提供了兩個空中花園。

換乘樞紐的外立面采用固定角度的金屬遮陽設施,為辦公空間遮蔽了炙熱的陽光,同時也盡量減少對室內視線的遮擋,提高了室內空間的舒適度。建筑結合退臺形式營造多層級立體綠化平臺,以發揮散滯雨水、隔熱控溫、美化環境等作用,實踐海綿城市理念,整體提升建筑的生態功能。
建筑還采用新型的平面移動類立體停車庫,滿足公交樞紐對較大規模社會停車數量的需求,并結合光伏技術平衡能源供給,成為節能停車新技術的對外展示窗口。



鑒于換乘樞紐項目的功能復合、空間關系復雜,設計團隊采用OpenBIM的方式來進行整個設計周期的項目管理。
換乘樞紐的圖紙由BIM模型直接輸出,能夠實現圖紙、模型一致的設計表達,也讓建設方、施工方能夠更直觀的理解設計意圖,共同高質量的推進項目建設。
在施工工程中,使用BIM模型與施工單位進行交底與溝通,讓現場更加順利高效,是整個項目推進的重要保障。

在與地鐵合建溝通的過程中,也會使用BIM全模進行會議溝通,提前發現并解決了多處重大問題,為雙方協作提供了保障。


設計圖紙 ▽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中山八路交通換乘樞紐綜合開發項目
項目類型:交通建筑
項目地點:廣東廣州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15年12月—2023年6月
建設時間:2020年8月—2024年12月
用地面積:32,654平方米
建筑面積:70,494平方米
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孫一民工作室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創建筑師:孫一民
建筑:汪奮強、彭帆、黃燁勍、陳輝鎮、鄭聞天、陳惠容、柳慶、林耀陽
結構:龔模松、吳倩蕓
給排水:肖靜芳、趙初華、張積洋、余曉龍
暖通空調:杜京京、陳飛洋、袁宸章
電氣:高飛、馮文生
智能化:耿望陽、范細妹
綠建:石剛
海綿城市:楊石泉
經濟:周華忠
業主:廣州市交通站場建設管理中心有限公司
攝影師:鄒林(阿爾法攝影)、彭帆
版權聲明:本文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孫一民工作室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風袂驛/眾建筑
下一篇:300間客房+神社+市集!曼谷Silom區,藏著一座“會講故事的燈籠建筑”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