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南京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江北新區新金融中心一期近日完成主體結構驗收,進入機電安裝和裝飾裝修階段。 該項目創新應用南京市首個“空中造樓機”、液壓爬模等智能機械設備,采用BIM、VR等多種數字技術,實現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建造和數字化運維。 BIM+AR融合應用 1:1還原施工現場 10月20日,在江北新區新金融中心一期項目,技術人員帶著一臺平板設備,來到現場進行機電管綜的實體工程復核。“這是我們項目創新應用的BIM+AR技術,能把模型和施工現場融合,指導施工和驗收。”施工單位中建三局項目負責人介紹說。 技術人員舉起設備的攝像頭對著頭頂的機電管線,模型畫面躍然顯示在屏幕上,與現場實景實時交疊在一起。點擊管線,即可查驗位置、走向是否和BIM模型一致,構件的類型、材料、尺寸、標高等屬性信息也一目了然。 “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將BIM模型進行厘米級定位,1:1疊加在施工工地現場,圍繞AR可視化指導現場施工以及輔助進度、質量管理,在施工前對設計方案進行定量模擬‘預演’,可提前發現問題,及時優化技術方案。”技術人員指著屏幕說。 這種技術為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BIM數據可視化管理與智能服務,通過AR技術將BIM融入實景,輔助工程BIM模型“所見即所得”,并延續應用至運維階段。 空中造樓如履平地 五天建好一層樓 江北新區新金融中心一期E地塊塔樓高約150米,顛覆了傳統的塔樓施工模式,創新采用“空中造樓機”智能設備,可以多層、多道工序同時施工,最快5天做好一層樓。經31次頂升,項目僅用半年時間便施工至最頂層。 “空中造樓機”全名為輕量化頂模集成平臺,垂直高度覆蓋了三層半,頂部是一個開闊的物料平臺,內部是封閉、安全的作業空間,相當于一座“建造工廠”。在百米高空施工作業,寬敞穩固的平臺卻給人帶來如履平地的踏實感。 造樓機融合了安防、堆場、養護系統的全封閉式操作空間,夏天“辟”出蔭涼陣地,冬天能擋雪防風,打造類工廠化環境,最大程度為施工人員遮風擋雨,提升作業的安全性和舒適度。 過去每當完成一層樓施工,傳統方式是將外圍的爬架“加高”,同時拆除鋁模板等材料,再通過人工搬運或塔吊運往新樓層,耗時費力。“有了造樓機,施工所用材料和設備可以‘一鍵頂升’到新樓層。”施工單位項目負責人說。 智慧系統集約管理 全周期信息共享 項目以“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為數據傳輸手段,搭建基于 GIS、BIM、AI 技術的工程項目管控系統——智慧建設管理平臺,實現從立項到竣工交付、運維全過程的項目智慧集約管理。 各參建方均可通過智慧建設管理平臺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互相連接、互動的信息系統,在智慧建設管理平臺上進行合同、進度、質量、安全、成本、施工模擬等精細化管理。 現場管理人員發現質量、安全等問題后,將問題通過手機應用上傳到云端和PC端,平臺可以實時查詢任意節點或施工段及構件的施工進度、安全、質量、成本等信息,并自動生成統計分析報表。 系統對施工現場的大型機械如塔吊、升降機、爬模等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當塔吊或施工升降機的運行狀態出現異常時及時預警;對卸料平臺的運行狀態進行監測,超載時進行聲光報警,并實時傳輸數據。 多種數字技術和智能設備在江北新區新金融中心一期的成功應用,是我市建筑業向工業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轉型的縮影。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南京將持續培育智能建造新產業新模式,積極探索建筑業轉型發展新路徑。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行業新聞 | 成都邛崍市2024年度建筑產業工人培育工作收官
下一篇:行業新聞 | 2024年度青島市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開發應用示范項目公布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