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穩步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市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步入中后期,城市建設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城市更新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支撐保障和組織實施等。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城市更新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是指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綱領性文件。
深刻理解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重大意義
《意見》指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促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并明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城市更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初見成效。要深刻理解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對于城市發展模式轉型、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第一,城市更新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更新是對城市不適應發展需求的物質空間、社會形態和功能業態所進行的可持續改善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開發建設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將增量建設逐步轉向以提升城市品質為主的存量提質改造,是綜合實現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等持續繁榮發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城市更新是推動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短板、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舉措。城市的核心是人,評判城市工作的成效,要看是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出現了城市整體性、系統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長性不足,人居環境質量不高,“城市病”等問題。通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以改善人居環境,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更加注重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且不斷升級的需求,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具體體現和有力行動。
第三,城市更新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渠道。我國城市更新改造需求巨大,通過對低效土地與老舊建筑的盤活利用,既可以穩步擴大內需,直接帶動鋼鐵、建筑材料等上游產業,有效促進家具、家電等領域消費,也可以營造豐富多元的消費場景,形成以長期運營、增值服務為支撐的發展新模式。同時,通過在城市更新中創新研發和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智慧等新技術、新產品,還有助于推動城市產業和科技創新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
第四,城市更新是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提高城市空間品質的有效手段。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務,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建筑及其影響地段的傳統格局和風貌,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從中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動能,不斷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文化魅力。
準確把握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主要任務
《意見》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提出了包括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等八項主要任務。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四好”建設貫穿城市更新全過程、各方面,是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關鍵路徑。
第一,建設好房子。要提高住宅標準,提升設計水平,大力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努力把老房子、舊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穩妥推進C、D級危險住房改造,持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加強老舊廠房、低效樓宇、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屋改造利用,推動建筑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
第二,建設好小區。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更新改造小區燃氣等老化管線管道,支持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整治小區及周邊環境,加強改造質量安全監管,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提升老舊小區居住環境、設施條件、服務功能和文化價值,努力打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升級版。
第三,建設好社區。完善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公共活動場地等,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推動舊商業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推動老舊火車站與周邊老舊街區統籌實施更新改造,推動老舊街區功能轉換、業態升級、活力提升,打造一批活力街區。
第四,建設好城區。建立健全多層級、全覆蓋的公共服務網絡,充分利用存量閑置房屋和低效用地,優先補齊民生領域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加強地下管線管網、排水防澇、生活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優化城市道路網絡布局。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修復城市生態系統,建設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加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修復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修繕,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方式路徑。
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
城市更新主體多元、訴求多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制度政策支撐。《意見》提出包括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實施機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等六方面保障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適應城市更新的制度政策。
第一,建立體檢與更新一體化推進機制。城市體檢評估是精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先體檢、后更新”“無體檢、不更新”日益成為城市黨委、政府的共識。要創新完善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牽引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堅持城市體檢評估先行,進一步擴面和深化,堅持問題導向,查找人民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堅持目標導向,找出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將城市體檢發現的問題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建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估效果、鞏固提升的工作路徑。
第二,建立城市更新規劃實施體系。城市更新的重點,是做優存量,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要結合城市體檢評估結果,編制實施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建立完善“專項規劃—片區策劃—項目實施方案”的規劃實施體系。在城市層面加強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統籌,在片區層面加強城市更新片區策劃的深化設計,在項目層面加強城市更新項目實施方案的實施引導。同時,建立與城市更新相適應的城市設計制度,明確不同尺度的設計管理要求,引導項目精準實施。
第三,建立城市更新政策協同機制。完善用地政策,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和用途依法合理轉換,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完善不動產登記等全鏈條政策。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等對城市更新支持力度,完善稅費減免政策,加大金融信貸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鼓勵產權所有人自主更新,引導經營主體參與,建立健全適應城市更新的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機制,完善城市更新相關法規標準。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一頭連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推進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以《意見》印發為契機,深化理論研究支持,加強政策配套銜接,豐富地方實踐探索,嚴格落實各項任務,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讓城市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關于江門市住建局2025年物業服務企業誠信與事中事后檢查測評輔助管理服務項目采購公告
下一篇:政策新聞 | “合肥城鄉建設”微信公眾號運營服務詢價公告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