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麟和建筑工作室
項目地點? 河南鄭州
建成時間? 2024年10月
建筑面積? 129365平方米(其中地上80125平方米,地下4924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中原大地亙古彌新,科技人文星漢璀璨。河南省科技館新館汲取“河洛文化”靈感,宛如黃河與洛河交匯形成的自然造型,大氣舒展、渾若天成;又如飛鳥振翅,以強烈的文化與科技感“展翼中原”。
▲ 項目視頻? ?同濟院麟和建筑工作室
河南省科技館新館位于鄭州市鄭東新區白沙象湖規劃區,實現了科技館、自然館與天文館三館合一,是河南省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公益性項目,也是國內最大規模的科技館之一。
項目場地處于三角形態的復雜城市場地環境之中,東側為象湖、西側為引黃干渠、南側為連接鄭州與開封的交通主干道和城市輕軌線。整體規劃是對城市大尺度場景和復雜場地的精準分析和響應——建筑布局采用三叉分形,呼應面向鄭州、開封和未來城市中心三個方向的空間方位;建筑形態精準契合場地風場,成為環境能量流動、引導與捕獲的空間塑形,形成最優化場地風流環境通風與舒適性能。
設計源于建筑環境前沿技術的轉化:建筑被當作一個“環境智能建造”樣本,總體格局、形態、系統來自環境風能流動與響應的精準塑形;建筑形態最大化契合場地風場。
大尺度復合空間形態,強化建筑性能與建構的整體性;如同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的“能量高效的環境控制裝置”,項目旨在以更少的材料、能量以及更有效的環境控制,塑造一個具有環境智能響應特征的建筑。建筑整體按照綠色三星設計、建造與運營。
項目關注氣候韌性設計:地下空間整體與場地整體抬升,形成3米臺地,成功規避城市水災考驗。總體設計提出“館園一體”理念:科技館和圭表塔一橫一縱,形成入口廣場、科技館、室外展場,最終收于圭表塔的空間主軸;面對象湖則形成多層次錯落場地形態,建筑綿延展開于湖畔。順應建筑布局構建不同主題的廣場、花園和路徑,如同磁力線環繞建筑,內外交融、立體豐富。
建筑近3000平方米的巨構中庭是空間集散、組織和體驗的核心,圍繞中庭空間形成動態連續的空間敘事。建筑內部空間來源于“天體運行”的宏闊想象,采用三層大跨度異型鋼桁架連廊;不同層面的公共平臺穿插、錯落和連接,強烈的空間流動感和視角變幻強化整體體驗,形成了如天體運行般精密復合的有機系統。
球體影院形成科技館中庭“空間之眼”,是全國最大的室內球幕影院,形成科技館中央大廳的視覺焦點。
建筑功能包括主體部分和場地花園之下的大型車庫兩大部分。近20個大型展館以“自然、天文、智能”為核心理念,圍繞中庭空間三翼展開。
主要功能區分為四層:一層與局部夾層為學術交流區、特效影院區(局部降至地下一層)與兒童探索展區;二層為智慧人類展區、自然生態展區、野生動物展區和球幕影院入口層;三層為科學奧秘展區、創新行動展區、軍事航天展區、魅力中原展區和咖啡廳;四層為行政辦公、業務研究用房和公眾餐廳;地下一層為影院、后勤設備、庫房與大型停車區。
建筑形態設計遵循“形隨流定”法則,建筑采用大尺度空間三維塑形。結合環境參數化技術平臺進行的模擬驗證,有效利用自然能量,從根本上趨利避害、促進通風、降低能耗;中庭空間通過熱力學煙囪,實現過渡季節的自然通風控制。
陽極氧化鋁板表皮根據不同功能需求調整開窗率控制光線,展現建筑整體律動形態;建筑整體結合風洞實驗優化表面受力模型,3D打印的剛體模型設660個風壓測點,以312次/秒的掃描測定每個點的時空脈動特性,以此對建筑形態與表皮進行精準風壓調試與風流引導。
面對大跨度、高復合、首創性技術挑戰,項目全過程運用BIM技術和3D實景掃描技術,實現超大空間與復雜三維幕墻精益建造。雙層鋁板幕墻采用參數化設計,實現超大規模魚鱗狀立面的分格紋理和自由曲面;為實現超大空間扭轉鋼結構建造,采用含方鋼套筒獨立柱的鋼框架結構,中庭采用三層80米大跨度鋼桁架連廊;采用項目設計及施工全程BIM模型,展現高度的設計與施工一體化組織效能。
河南省科技館新館投入使用一年以來,已接待近650萬游客參觀,最高日接待游客2.7萬人,成為備受關注的展現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科技地標。
設計圖紙 ▽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河南省科技館新館
項目類型:建筑
項目地點: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白沙象湖規劃區鄭開大道100號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
項目負責人:李麟學、任力之
設計團隊完整名單:
建筑/室內/景觀設計:李麟學、周凱鋒、劉旸、單云翔、姜詠茜、王彥雯、焦巖、郭乾立、葉心成、吳雨末、吳琦、孔明姝、倪潤爾、吳文靜、胡家梁、錢韌、張琪、張栩、黃宏斌、陸慶海、金鑫
結構設計:虞終軍、阮永輝、卓杰、王寶通、張帥、孫華華、焉宇飛、何禮東
給排水設計:劉瑾、顧松明、周璀巍
暖通設計:沈雪峰、顧勇、黎波、安玉松、季汪艇、張曉磊、朱衛華、詹光毅
電氣設計:孫峰、王昌、葉興、劉昱、張杰棟、邴赫亮、金海
基坑設計:姜文輝、劉紀坤
綠建三星設計:汪錚、劉冰韻、鄭曉薇、唐澄宇、王瑩珺、李曉璐、李冬梅
BIM設計:劉建、陳燁
標識設計:Hopesun Design沈浩鵬平面設計有限公司
概算顧問:楊偉明、陳婷婷
風洞試驗顧問:全涌
室內顧問:上海同濟建筑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景觀顧問:上海維亞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幕墻顧問:上海易旋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泛光顧問:棟梁國際照明設計(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弱電智能化顧問:上海驛勝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
聲學顧問:上海市聲學學會
人防顧問:鄭州市人防工程設計研究院
交通顧問:上海利文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業主:河南省科學技術館
造價:213813.9萬元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16年7月—2020年8月
建設時間:2018年8月—2024年10月
用地面積:89621平方米
建筑面積:129365平方米(其中地上80125平方米,地下49240平方米)
施工: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版權聲明:本文由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