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項目地點? 日本大阪夢洲島
建成時間? 2025年
建筑面積? 3871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占地3509平方米,是世博會占地面積最大的外國自建館之一。建筑概念設計以“中華書簡”為靈感,巧妙融合竹子、漢字、書卷等寓意豐富的文化符號,將書簡這個古老的信息傳遞工具,與當今信息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訴說中華歷史,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詮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的參展主題。?
中國館選址于園區核心位置,南臨主路,西靠園區中央景觀的“靜謐森林”。這座狹長型的建筑以中國古代書簡長卷為原型,外立面采用溫潤的竹簡肌理,以金、篆、隸、行、楷五種書體鐫刻117句詩詞名篇。
漸次打開的竹簡不僅構成了建筑的造型特征,更營造出層層遞進、步移景異的園林式展線,體現了典型的東方美學意境。“書簡”這一元素不僅賦予建筑鮮明的文化特質,更在現代語境下重新詮釋東方詩意。
在空間組織上,中國館將中國傳統園林的曲徑通幽、框景、透景等手法融入其中,通過空間的收放、視線的引導,營造出“起承轉合”的節奏韻律。參觀動線依照“開敞—收束—轉折—高潮—收尾”的序列展開,令游客如同游賞一座精心設計的中式園林。
建筑內部設置“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大展覽篇章,從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到當代“綠水青山”的生態實踐,再到展望“生生不息”的未來圖景,在行進流線中營造出人景互動的園林意趣,呼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
中國館秉持“建筑即展品”的理念,強調內外一致,力求在內部布局、建筑結構與外觀形式之間實現高度統一,讓功能決定形式,結構賦形空間,美學承續文化。無論是曲面屋頂對室內采光的優化,還是庭院布局對自然通風的引導,都體現了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本土智慧與現代建筑技術的有機結合。
展廳墻體由八組“竹簡”將三個展陳篇章有機串聯,形成內外一體的空間感受。展項形態包含畫卷長軸、哲思圓盤、花瓣展臺、葉片展臺等,巧妙融入建筑界面和機電設施,打造出一體化的創新展示。
展陳設計結合建筑空間光環境設置展項,疏密有致,明暗有度。半透明聚碳酸酯板屋面與竹葉紋樣吊頂膜天花疊合,如宣紙一般溫潤的屋面引入了自然光線。漫射天光渲染出美術館般的空間氛圍,更營造出竹林漫步的朦朧意境。竹墻間的景窗縫隙,可以導入微風、引入光線,讓展覽與自然環境互動。
中國館深度呼應世博園區的規劃理念,在西側打造“展項之外的展項”——竹林西庭,通過細密的格柵帷幕與園區的“靜謐森林”形成對話。這種借景手法創造出獨特的“灰空間”,讓參觀者透過竹簾與外部景觀互動,體驗東西方園林美學的交融。
中國館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充分體現綠色可持續的核心理念。建筑在設計之初考慮完全采用現代竹結構,在可持續建造方面,應地方法規和工期要求,建筑結構由竹結構調整為鋼結構,但仍保留了竹材作為墻體材料。這些新型低碳竹質構件在國內預制完成后運至大阪現場安裝,大幅降低施工能耗。
建筑引入大溫差技術和高溫冷源技術等節能減排措施,并配置智能照明、中央監控、能源管理等技術實現全方位主動的高效優化。
無論是“中華書簡”的外部造型,還是內部空間的起承轉合、展覽路線的步移景異,都傳遞“建筑即展品”的設計理念,力爭將建筑本身打造成一件展現中國館理念的展品。
此外,中國館主體鋼結構、竹簡板外墻、屋面陽光板等構件材料全部采用預制生產,在完成整體預組裝和預搭建工作后,拆除并運往現場安裝。有力提升了中國館項目建設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控性,減少了現場施工產生的廢棄物和對環境的影響。在展期結束后具備拆除回運的可能性,實現可逆化建造。顯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呼應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的主題。
中國館構建了“天—地—人”維度與“過去—現在—未來”時空交織的立體敘事框架。在“天”維度,以二十四節氣、影片《中國人的十二時辰》等為線索,展現中國人對宇宙時空的詩意解讀;“地”層面則從良渚、三星堆等文明遺址到生態治理實踐,訴說與大地共生的智慧;“人”的角度則通過AI互動、“共繪桃花源”裝置等,讓觀眾成為生態文明的共創者。
中國館將藝術深度融入展陳敘事,融合中國書法、繪畫、音樂、木雕等傳統藝術形態,使場館成為連接古今、對話中外的文明現場。“文字瀑布與文字河流”以當代視覺重構漢字演變,“二十四節氣”與“耕織圖”將傳統繪畫融于動態畫卷,古琴非遺在聲光中煥發新聲,傳統木雕結合生態剪影演繹中日友誼;《海錯圖》與“蛟龍號”在波光間遙相呼應,敦煌飛天與航天成就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展館創新運用3D掃描與數字交互、MR混合現實、觸控雷達等技術:數字化的文物展柜讓觀眾自由縮放品鑒文物的精美細節;“二十四節氣”結合尾廳MR以虛擬現實技術邀請觀眾穿梭時空;“耕織圖”融合傳統繪畫與當代機械藝術;“智慧城市沙盤”展現八網融合的未來圖景;AI驅動的“孫悟空”能與觀眾即時互動。這些技術應用既保留了文化展示的莊重感,又極大提升了互動體驗。
通過建筑藝術與數字技術的完美融合,中國館創造性地展現了中國在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方面的實踐與智慧,為參觀者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對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設計圖紙 ▽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2025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
業主單位: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
項目地點:日本大阪夢洲島
設計時間:2023年
建成時間:2025年
用地面積:3509平方米
建筑面積:3871平方米
設計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概念方案設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設計師:崔愷
設計團隊:景泉、徐松月、沈藍星、徐華宇、鄭旭航、李靜威、黎靚、張路、王帥、關午軍
建筑方案及工程設計: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指導:崔愷
項目總負責人:孫建超
分管院長:賴裕強
總設計師:朱寧濤
第一項目負責人:朱寧濤
其他項目負責人: 宋正正、劉燕
方案設計團隊:朱寧濤、劉燕、宋正正、李寧、袁彥廷、張晶、朱芷儀、賀紫瑤、洪巖、孫騰輝、周榮光
建筑設計:朱寧濤、宋正正、李寧、袁彥廷、張晶、朱芷儀、賀紫瑤、洪巖、孫騰輝、周榮光
室內設計:朱寧濤、陳柱軍、賀紫瑤、朱芷儀、馬曉靜、陳柱定、李創業、洪巖
展陳設計:朱寧濤、朱芷儀、賀紫瑤、陳柱軍、馬曉靜、洪巖、張旎昕、侯碩、曲勃潤
結構:鄒煥苗、李建輝、李寅斌、王琦、師亞軍、張青青、劉艷輝、趙尚通、徐倩怡、張潔、何帥
暖通:曹源、廉靜、苑雪、郭紫君
電氣:張文北、張劍、平晨、許博泓
給排水:彭岳、張曉偉
景觀:王光遠、趙穎
BIM設計:張弋丹、范帆、韓菲菲、彭沖、王曉博
展陳顧問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展陳顧問:呂品晶、王子耕、崔冬暉、韓文強、費俊、劉釗、舒霄、張娜娜、陳卓、卓凡、康俐
日本合作設計單位:大建設計株式會社 大阪事務所
全過程工程咨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總咨詢師:朱寧濤
副總咨詢師:高寶東
工程監理:劉子兵、謝仲凱、黃大鵬、王艷偉
造價咨詢:翟艷彬、周學鳳、賈鵬、鐘甜、王陽
項目管理:高寶東、朱寧濤、劉子兵、宋正正、翟艷彬、謝仲凱、吳太行、王艷偉、賀紫瑤、王琦、黃大鵬、張晶、沈立岑、趙穎、章亞星、王倚天、張旎昕、楊凱雪、石敬敬
數字化建造平臺: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
招標代理及采購咨詢:孟祥杰、范佳鑫、王碩
展覽策劃顧問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展覽策劃顧問:高世名、韓緒、陳巖、盧濤、谷叢、陳石林、汪莎、沈浩、劉智海、于朕、馮立、賀維豪、金恩楠
中國館專家組策展人顧問:吳洪亮、韓緒、王子耕、霍建起、孫仁、韓永
展陳大綱文學顧問:王屾
照明專項:沈祉晗、王冬旭
聲學專項:閆國軍、劉青云
光學專項:張濱、羅濤、荊璐、王國華
幕墻專項:李滇、劉發令
節能專項:吳劍林、呂夢一、郭建偉、霍慧敏、曲凱陽、李懷、李立
防火專項:晏風、顧廣悅
法律顧問:王春軍、賈嚴、陳芳芳、牛明輝、付靜怡
攝影:金偉琦、李季、存在建筑-建筑攝影
2025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展陳概念創意征集競賽評審委員會:吳洪亮、韓緒、王子耕、霍建起、孫仁、韓永、葛杰、汪莎、王屾、費俊、曹凱中、武定宇、穆德遠、許明軍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南通市市政設施管理處大生路代辦工程用瀝青纖維碎石封層專業工程采購項目終止公告
下一篇:新德里愛之泉庭院,用AI轉譯羅馬浪漫 / M:OFA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