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2025年10月15日,在意大利費拉拉大學(University of Ferrara)建筑系舉行了2025年第16屆國際可持續建筑獎(International Prize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頒獎典禮。趣城工作室張宇星和韓晶主持設計的“南頭改裝建筑”(Six Bricolage Houses)榮獲唯一金獎。這是繼建筑師徐甜甜之后,中國建筑師第二次獲得該獎項的金獎。
國際可持續建筑獎每兩年舉辦一次,本屆獎項從全球十五個入圍項目中決出,包括1個金獎、2個銀獎、6個榮譽提名,以及1個特別獎。評審團由瑞士建筑師、理論家和策展人Marianne Burkhalter女士(蘇黎世Burkhalter Sumi工作室)擔任主席。

“南頭改裝建筑”項目建于深圳人口最密集的城中村之一,是參與式和適應性城市更新的重要實例,在這里,建筑成為促進社會包容和賦權邊緣化社區的工具。設計擁有巧妙的建造智慧和設計敏感性,以應對密度復雜性、層疊且自建的城市結構——這兒是大都市中一些最脆弱人群的家園。基于拼湊(bricolage)概念,該項目采取了小規模、漸進式和以手工為基礎的干預邏輯。
——評審團的評語
——
獲獎作品
南頭古城,又名南頭,歷史上長期管轄香港、澳門、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地,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文化源頭之一。建國初期,隨著縣政府的外遷,南頭終結了其1700年古城史,在古城址上自然演變為南頭村。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深圳快速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進程,南頭又逐漸轉變為南頭城中村。

趣城工作室選擇了位于春景街、梧桐街和中山南街一坊的六棟村民自建房,對其進行微更新和改造。六棟建筑構成一個完整系列——統稱為南頭改裝建筑。它們包括:U1平臺市集、U2我的宿舍、U3改裝之家、U4街市美術館、U5城墻遺產工坊、U6梧桐村友會。


/ U1平臺市集
U1原為位于春景街一棟村民自建房的底層店鋪空間。這棟握手樓體量龐大,容納了眾多居民。建筑師對其進行微改造,在店鋪入口臺階上設置了三組懸挑平臺,它們高低錯落,提供了觀賞街景的多重視角。這些平臺既是展臺也是公共空間,“平臺市集”的名稱就來源于此。

改造之后,U1平臺市集主要作為城中村二手物品的交易場所,同時也成為人們交往、交流的地點。幾個懸浮在街巷中的小平臺,就像日常生活的舞臺。在這兒,每個人既是觀眾也是演員,而建筑師的角色僅僅在于穿針引線。

/ U2“我”的宿舍
U2原為沿春景街一棟兩層坡頂小屋及與之相連的三層小樓,布滿了不同年代的加建、改建痕跡。兩層坡頂小屋是村民自己搭建的鐵皮棚,曾經作為臨時廚房和倉庫之用,已破敗不堪。三層小樓則因年久失修處于危房狀態,需要對其進行加固處理。

設計將它們改造為一個具有混合用途的城中村綜合體,其中,三層小樓的一層和二層作為快遞員的宿舍,這也是“我的宿舍”的名稱來源。三層作為一個城中村非政府組織的辦公場所。
同時,設計采用“夾心層”策略,將不同類型的夾心層,如結構夾心層、功能夾心層、采光夾心層等插入到原始空間體塊之中,從而創造出非常有魅力的復合使用場景。

改造后,輕盈而醒目的春景陽臺,立刻讓沉悶的城中村內街里巷變得生機勃勃。人們喜歡站在春景陽臺上,看著快遞小哥們穿梭而過,也喜歡透過太湖石洞般的臨街窗口,觀看另一個小世界仿佛近在眼前。每當夜幕降臨,春景陽臺的暖黃色燈光亮起,就如同內巷中的一座小小燈塔,指引著人們回家的路。
/ U3改裝之家
U3原為春景街一棟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村民自建房,帶有一個沿街小院和寬敞的屋頂露臺。建筑師重塑了這棟樓的空間構成邏輯,取消院落圍墻,設計了一個穿插于室內外的樓梯,創造出猶如迷宮般的空間體驗。此外,還用鋼結構塑造出兩組獨立的廣府民居瓦屋面,與街對面一棟歷史文保建筑的古老屋頂相映成趣。

改造前的這棟村民自建房,如同一個封閉堡壘,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破損嚴重。建筑師將小院內的違章搭建鐵皮棚拆除,并在原址重建了一個紅磚小屋,作為向周邊居民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紅磚小屋采用鋼結構屋面,上鋪當地傳統的瓦屋面,由當地工匠以傳統工藝施工完成。

/ U4街市美術館
U4原為一棟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村民自建房,外表覆蓋著那個年代典型的水刷石建筑材料。它矗立在熱鬧的商業街中心,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息。建筑師將其改造為一個混合用途空間,包含城中村美術館、城中村小店、青年公寓、文化展覽等功能。

為了突出新舊雜糅的特征,建筑師完整保留了這棟建筑的舊水刷石原始外觀,同時,在面向中山南街一坊(這是一條非常熱鬧的城中村商業街市)的二樓轉角,新增了兩片巨大的花紋鋼板,以及一段曲折的小外廊。
人們可以在這里走出建筑,來到街道上方,身臨其境地感受城中村煙火氣。兩塊花紋鋼板也成為觀者的背景,如同一個街市舞臺。在這里,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他們的行為共同構成了一幅既熱鬧又安靜的世俗風情畫面。

/ U5城墻遺產工坊
U5原為兩戶相連的一組村民自建房,包括一棟三層高小樓和一棟兩層高坡頂小屋,以及與之相連的單層建筑,它們都是建造在明代古城墻基址之上。歷史上,南頭古城曾經被高高的城墻環繞,而今天,古城墻的基址幾乎都已經被城中村覆蓋了。
建筑師將這一組建筑改造為“城墻遺產工坊”,包含傳統手工作坊、藝術家駐留公寓、展覽、商業、辦公等功能,并建立了一個立體漫游體系,嘗試把建筑下面的城墻基址顯現出來,供人們觀看、漫游和體驗。

作為整個漫游體系的視覺中心,一棵植根于城墻基址的大龍眼樹從坡頂小屋中蜿蜒伸出,它的傘狀樹冠直徑達到了15米,幾乎將二層屋頂露臺完全遮蓋,使這里成為光影斑駁的樹蔭空間。
而龍眼樹樹干則被緊緊包裹在建筑的墻壁內,由于空氣常年不流通,也得不到直射陽光,樹干變得枯萎、干澀。建筑師切割開了部分樓板和外墻體,讓樹干得以自然呼吸。于是鮮嫩的綠葉開始從樹干上生長出來,樹屋變得生機勃勃。

/ U6梧桐村友會
U6原為梧桐街上一棟六層高村民自建房,門前有一片狹長的三角形小廣場,被村民們用作汽車和電動車臨時停放區域。此外還有垃圾收集點、電線桿、水泥花池、臨時棚屋等,將這兒堵塞的擁擠不堪。改造之后,這棟極為普通的村民自建房被命名為“梧桐村友會”。其中,一層和二層是文化、交往空間;三層到五層是萬科泊寓;六層作為天臺美術館。

改造之后的梧桐村友會,只是靜悄悄地發生了一些改變,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被周邊居民接納。這棟樓最有趣的一些細節,都被完整保留下來:絳紅色琉璃瓦檐口、樓梯間豎條窗、白色瓷磚貼面,以及墻角順著墻壁攀巖而上的小葉榕。
原建筑入口被改造成一個樓梯間小畫廊,行人們經過時,不經意就可以看見檐廊下的藝術品。
六層,原為村民違章搭建的一間鐵皮棚屋,經過常年日曬雨淋,已經破損嚴重。建筑師將鐵皮棚拆除,置換成五個彩色鋼盒子,每個鋼盒子都被設計成帶側高窗的微型展廳。于是整個六層空間變成了天臺美術館,人們可以欣賞藝術品,也可以站在小陽臺上觀看城中村風景,或者透過側高窗看天上的斗轉星移、云卷云舒。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南頭改裝建筑
項目地點:廣東省深圳市南頭古城
項目年份:2022年
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
設計單位: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
主持建筑師:張宇星、韓晶
設計團隊:鐘凱雯、吳雨晴(實習生)
業主: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深圳萬通南頭城管理運營有限公司、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圖:瑞華建筑設計院(深圳)有限公司
施工圖團隊:李艷華、石超峰、萬長勝、劉達、楊武、葉輯佳、何蓮星、王銘耀、何承滿、胡汪洋
室內施工圖:深圳市艾斯蒂設計有限公司
施工圖團隊:宋紅陽、李欣、文丹、王樂、李展鵬
施工: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創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攝影:白羽
版權聲明:本文由趣城工作室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珠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關于發布《珠海市園林綠化工程“綠色圖章”管理辦法》的通知
下一篇:寧波MAX科技園樣板辦公空間 / IFG伊波萊茨建筑設計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