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Y+Y Studio
項目地點? 北京市平谷區
建成時間? 2024年10月
建筑面積 103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Y+Y Studio提供。
Z宅位于北京遠郊,是建筑師為其父母設計的養老住宅。該項目將一處廢棄的院子改造更新,并將微型農耕與園藝融入生活日常。

倚靠大華山鎮綠植覆蓋的山丘,Z宅以細膩的方式更新了原有結構,將民間建筑遺產重置于當代生活的語境下:從對其材料特性與結構邏輯的延續,到對“小院”類型中生活功能的重新編排,皆扎根現實、并為當下生活帶來新的詩意。
場地中央30米高的椿樹構成一種“引力中心”:北倚長屋、南抱合院,它的氣場引導著周圍的動線、視野與日常活動。項目本質上是一場平面上的再平衡,重新織合點與域、動與靜、全景與框景......在一場韻律的游戲中,時間的層次與生活的詩意風景層層展開。

Z宅作為兩位住戶的養老住宅,適宜春、夏、秋三季居住。設計在有限預算內,向廢棄的場地注入新的生機:包括將正房(一座典型的北方木構石砌民居)改造為被動式房屋,同時新增廚房單元、庭院景觀,并重建院墻與入口。


在盤曲且風化的老梁里,可以窺見鄉村建造就地取材的智慧。為了彰顯傳統“抬梁式木構”的結構、節奏與材質美,改造工作模擬并遵循了它的內在邏輯:在修復檁、梁、柱等主體木構并更換椽條后,結構骨骼便準備好迎接一套全新的耐氣候建筑外殼,立脊金屬屋面與保溫窗框像一件新衣服一樣被覆上。
原先的五開間格局被整合為三間(茶室、主臥、次臥),墻體與木柁間錯,讓木構的語匯不受遮擋地完整呈現。另有鋼構沿著木構走勢向外延展形成飛檐,于正房前側形成檐廊,于后側形成帶有服務功能的走廊。飾面磚和基石等被保護、并按需修復原貌。




新建廚房則采用鋼構,服務功能位于后側,前側可開啟的玻璃幕墻向內院平臺敞開。庭院內設有菜園和多個花園池區,并以靈活的動線串連。一條卵石鋪就的干枯“溪流”貫穿其間,漫過景觀石、花草植被與鋪地,在中式園林的哲學隱喻里,以微縮景觀映照自然大千。


Z宅的改造遵循“所見即所得”的原則:粗重厚實者為舊,輕盈靈動者為新。新與舊交融于一體,在鮮明的對比度中相互映照。既尊重了物質歷史,也重新詮釋了積累的文化與社會記憶——因為設計堅信遺留物質的價值(尤其是鄉土與粗糲物質)在于其維系的生活,而非其光環。



在回應住戶親近自然、禪意棲居的愿景中,設計通過積極參與鄉村(城郊)更新,提出了一種退休生活的別樣可能:以微型農耕作為可持續食物循環的方式,也作為一種有意義的日常實踐;融合被動能源策略與節水景觀,用最低的環境成本,在低密度社區中重建活力與連結;同時聚焦母親的日常勞動,讓她在家庭空間中的角色與身體得以解放、回歸本真。

“小院”是一種北方常見的民居形式,一般有與長屋相連的硬地庭院、并被院墻圍合。而設計在“小院”的類型形制中,注入了中式園林哲學與田園的詩意理想,形成一種新的敘事:歸家的人,穿越彎折掩映的入院門,便可見菜園(“田”)與花園(“園”)交織的全景畫卷展開;在老樹的引力下,踏卵石"溪"徑,抵達蔭蔽連廊,這個連接正房與廚房的主要經絡。穿梭在耕作與烹飪,相聚與獨處,室內與露天......不同的功能場景在同一有機的空間中編排,在同一禪修的時刻中流轉。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Z宅
項目類型:建筑/改造
項目地點: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22年11月—2023年8月
建設時間:2023年6月—2024年10月
用地面積:390平方米
建筑面積:103平方米
設計單位:Y+Y Studio
主創建筑師:張一然
施工:北京拓達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廓空間木作
業主:張女士、張先生
造價:70萬人民幣
攝影師:朱潤資
郵箱:info@y-y.studio
版權聲明:本文由Y+Y Studio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db:標題]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