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建筑行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根據相關研究,2021年全國房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36.3%,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量的38.2%。綠色建筑施工階段的碳排放管理是實現建筑行業低碳轉型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綠色建筑施工管理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傳統施工管理模式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難以滿足低碳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施工階段的碳排放管理缺乏系統性,數據統計不完善,導致減排措施難以精準實施。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建筑施工階段的碳排放管理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創新管理模式、推廣綠色建材、優化施工流程以及應用數字化技術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階段的碳排放。同時,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監測與管理體系,推動施工過程的低碳化、智能化發展,是實現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01 綠色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管理現狀
1.1 施工階段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綠色建筑施工階段的碳排放主要來源:(1)建筑材料的運輸與使用。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和使用是施工階段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建筑材料的生產過程本身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而運輸過程中燃油消耗進一步增加了碳排放。此外,施工過程中材料的浪費和不合理使用也會導致碳排放的增加。(2)施工設備的能耗。施工設備的運行主要依賴于燃油或電力,其能耗直接轉化為碳排放。根據《2024中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研究報告》,建筑施工階段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設備使用過程中。(3)廢棄物處理。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如填埋或焚燒,會產生額外的碳排放。此外,廢棄物的運輸和處理過程也會增加碳排放。(4)現場臨時設施建設。施工場地的臨時設施建設,如辦公區、生活區等,也會消耗大量能源,產生碳排放。 1.2 傳統碳排放管理的不足 傳統施工階段的碳排放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信息不對稱。施工過程中涉及多個參與方,包括業主、施工方、監理等,各方之間的信息傳遞不暢,導致碳排放數據難以準確統計和共享。(2)管理效率低下。傳統管理模式下,施工階段的碳排放管理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難以實現精準減排。例如,施工設備的使用效率低下,材料管理不規范,導致碳排放增加。(3)數據不準確。施工階段的碳排放數據統計依賴于人工記錄和估算,容易出現誤差。此外,缺乏統一的碳排放核算標準,導致數據難以比較和驗證。(4)缺乏政策支持。雖然國家已經提出了“雙碳”目標,但在施工階段碳排放管理的具體政策和法規仍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1.3 數字化技術在碳排放管理中的優勢 數字化技術為綠色建筑施工階段的碳排放管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其優勢:首先,提高數據準確性。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在施工現場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施工設備的能耗、材料的使用情況以及廢棄物的產生量,從而實現碳排放數據的精準采集。例如,利用智能設備記錄施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避免了人工記錄的誤差。其次,優化管理流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可以對施工過程進行虛擬建模和仿真,優化施工方案,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浪費和返工。同時,BIM技術還可以實現多方協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再次,提升決策科學性。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采集到的碳排放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為施工過程中的碳減排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例如,通過數據分析優化施工設備的調度和使用,減少設備空轉時間。最后,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施工階段的碳排放數據與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相結合,為后續的建筑運行和拆除階段提供數據支持。
02 數字化技術在綠色建筑施工階段 碳排放管理中的應用
2.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 2.1.1 施工過程仿真與優化 BIM技術通過創建建筑項目的虛擬模型,能夠模擬施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優化施工路徑和工序安排。例如,在施工前通過BIM仿真分析材料運輸路線、設備布置位置等,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材料浪費。此外,BIM技術還可以通過優化施工計劃,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返工和閑置時間,從而降低碳排放。 2.1.2 材料管理與碳排放追蹤 BIM技術能夠建立數字化材料庫,對建筑材料的來源、運輸、使用和廢棄物處理進行全生命周期追蹤。通過與碳排放核算模型結合,可以精準計算每種材料的碳足跡,為低碳材料的選擇提供數據支持。例如,上海市在建筑項目中廣泛應用BIM技術,實現建筑材料的綠色低碳優化設計。 2.1.3 施工現場實時監測 結合物聯網技術,BIM平臺可以實時接入施工現場的能耗數據、設備運行狀態和廢棄物產生量等信息。通過可視化界面,管理人員能夠實時監控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并及時調整施工方案。 2.2 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 2.2.1 碳排放數據采集與分析 物聯網設備能夠實時采集施工現場的能耗數據、設備運行數據和廢棄物處理數據。這些數據通過傳感器網絡傳輸到云端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處理和分析。例如,山東省通過打造生態環境智能感知“一張圖”,實現了對建筑施工現場的24小時連續監測,每天采集和分析大量數據,為碳排放管理提供了精準依據。 2.2.2 智能決策支持 大數據分析可以為施工過程中的碳減排措施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對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的分析,預測施工階段的碳排放趨勢,提前制定優化方案。例如,通過智能算法優化施工設備的調度和使用,減少設備空轉時間,從而降低碳排放。 2.3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技術 2.3.1 碳排放預測與優化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學習和分析,預測施工階段的碳排放情況。基于這些預測結果,施工團隊可以提前調整施工方案,優化資源配置,減少碳排放。例如,中建八一數字科技公司利用智能化系統工具,實現建筑工程項目建造碳計量自動化,有效降低了施工階段的碳排放。 2.3.2 智能監控與預警 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實現對碳排放異常情況的實時監控和預警。當碳排放超過預設閾值時,系統自動發出警報,提醒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這種智能監控系統能夠有效避免因設備故障或操作失誤導致的碳排放增加。 2.4 碳足跡管理平臺 2.4.1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追蹤 碳足跡管理平臺通過整合BIM、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能夠追蹤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況。從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到施工階段的能耗和廢棄物處理,再到建筑運行階段的能源消耗,平臺為建筑項目的碳排放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數據支持。例如,部分企業已構建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推動建筑行業碳足跡透明化。 2.4.2 多方協同管理 碳足跡管理平臺支持業主、施工方、監理等多方協同管理。通過共享數據和信息,各方能夠實時了解施工階段的碳排放情況,共同制定和執行減排措施。這種多方協同管理模式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還促進了建筑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
03 數字化技術在綠色建筑施工階段 碳排放管理中的創新實踐
3.1 案例分析:雄安新區全電智慧零碳園區 雄安新區的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成功打造了首個全電智慧零碳園區。該項目通過被動節能、主動提效、清潔利用和電能替代等技術措施,實現了園區的低碳運行。 3.1.1 技術創新與應用 項目采用了地源熱泵技術,通過提取地下土壤熱量進行熱交換,冬季從土壤“借”熱供暖,夏季將室內熱量送回地下,使室內氣溫保持恒定。相比傳統空調系統,該技術可降碳40%以上。此外,園區還通過物聯網感知終端和移動端應用程序,實時收集碳排放數據,開發可視化界面展示分析結果,并設置預警機制。 3.1.2 數字化管理平臺 項目利用BIM技術和智慧管理平臺,整合施工階段的碳排放數據,實現從原材料生產、運輸到施工過程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通過數字化管理系統,園區實現了電氣化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68.7%,全年減碳量達到11104噸。 3.2 創新點與優勢 3.2.1 “BIM+裝配式建筑”模式 在雄安新區的項目中,結合BIM技術和裝配式建筑,實現了施工階段的低碳化和高效化。通過BIM技術優化施工路徑和材料管理,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材料浪費和能耗。裝配式建筑則通過工廠預制和現場裝配的方式,進一步降低了施工現場的碳排放。 3.2.2 多技術融合與協同管理 項目將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構建了碳排放管理的數字化平臺。通過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實現了碳排放的精準核算和動態管理。同時,平臺支持多方協同管理,業主、施工方和監理等各方能夠實時共享數據,提升管理效率。 3.3 實施效果與經驗總結 3.3.1 碳減排效果顯著 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雄安新區全電智慧零碳園區在施工階段實現了顯著的碳減排效果。項目通過優化施工方案、減少材料浪費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施工階段的碳排放。同時,園區全年減碳量達到11104噸,滿足了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的評價標準。 3.3.2 成功經驗與不足 成功經驗:(1)技術創新與集成。通過融合BIM、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現了施工階段碳排放的精準管理和優化。(2)多方協同管理。構建了多方協同的數字化平臺,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決策科學性。(3)全過程碳核算。從原材料生產到施工過程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為減排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不足之處:(1)技術推廣難度。部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需要較高的前期投入和專業人員支持,推廣難度較大。(2)數據安全與隱私。在數據共享和協同管理中,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仍需進一步完善。 04 結論
本文通過對綠色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管理現狀的分析,探討了數字化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并以雄安新區全電智慧零碳園區為案例,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在碳排放管理中的創新實踐。研究結果表明,數字化技術在綠色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管理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通過BIM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手段,能夠有效提高碳排放管理的精準性、科學性和協同性,顯著降低施工階段的碳排放。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下一篇:[db:標題]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