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一個綠地公園中的設備用房,可以做成什么樣?”
2019年夏天,蟬鳴怒響中,我被問到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提問的人是景德鎮陶溪川文創園區的業主,陶文旅的劉子力董事長。2012年他邀請清華大學張杰教授團隊主持陶溪川保護更新利用的規劃。陶溪川的前身是國營宇宙陶瓷廠和陶瓷機械廠,如今它已經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全國非遺旅游街區,這里是很多“景漂”藝術家和創作者的舞臺。
2019年的陶溪川,一期剛剛呈現,其他區域還沒有成形,現有建筑也存在電力容量和高層水壓不足的情況。園區規模的擴張需要基礎設施先行。最初,陶文旅希望盡可能減少分散設備外機對未來園區改造風貌的影響。經過一系列技術評估、節能優化的論證,陶文旅決定建造一個集中式能源中心,為未來擴增的園區提供冷熱源、消防加壓水和電力,并統籌園區的能源優化與消防管理。能源中心選址在園區一處空地中。這整個空地將被下挖建造成連通周圍幾個酒店的地下停車庫,這項工程正好與冷熱通網智慧管線的鋪設相結合,最后再覆土,恢復成一個綠地公園。
那么,一個綠地公園中的設備用房,可以做成什么樣?
一分為二。能源站俗稱設備用房,一般是不對公眾開放的。它由消防水池、水泵間、鍋爐間、制冷機組、變電站和控制中心組成,封裝在一個大盒子里,最后在盒子頂上放置大型的冷卻塔,再被百葉圍一圈。訓練有素的建筑師,能拿出很多“立面手法”,來“美化”這種方盒子的外觀。但有沒有辦法在滿足能源中心內部功能需求的同時,最大化保留公園的開放空間?
我們將建筑體量一分為二:冷卻機組、配電、鍋爐間和消防水池埋在地下與綠地連接成草坡,就像將草地向上撕開一角;而冷卻塔、控制中心懸浮于空中,建筑體量根據所需空間大小排列,成楔形。盡管建筑內部不對公眾開放,但通過兩個體塊的切分,建筑所占用的公園面積又還給了公眾,公園總面積不被減少。在炎炎夏日,這個巨大的“遮陽棚”下是非常舒適的乘涼灰空間,也是草地上各種活動的看臺。
能源中心北側臨街,建筑線條非常硬朗,真實的設備和管線在立面展露,像個巨大的機器;但它在公園一側則要柔軟輕薄許多,懸浮在空中的形體呈現兩個曲線的“眼睛”——分別是控制中心和會議室,它們都是利用桁架的內部結構空間產生的。我們設想在這懸浮體的底部掛設一層風動鱗片,像風鈴一樣,作為點睛之筆。曲面隨風翻涌,化身為一個公共綠地中的裝置藝術,就像飄浮在草坡上的機械云彩—— “云引擎”因此得名。
環境共融。作為陶溪川建筑群像之一,“云引擎”和而不同,與周邊有緊密的關系。在“云引擎”設計方案初成時,場地西側的景仰書院的設計也開始啟動了。我在一次會議上看到了董功老師靜謐的庭院效果圖,忽然一驚。因為如果在這歲月靜好的庭院里看見這一座探出頭的金屬機械,那可就不妙了。所以我們將整個建筑體型再向北邊平移,并調整了建筑體型切入角度,確保從景仰書院的庭院之中剛好看不到“云引擎”探出頭來。這個調整后的平面銳角也加強了建筑透視的張力效果。在現場南側國貿酒店的大堂處,我們也協同景觀起坡做了相似的視覺控制,將“云引擎”的戲劇張力約束這青青草地的范圍之內,消隱在周邊建筑其各自小宇宙之外。
技術與美學。能源中心先有設備,再有建筑。經過測算,供冷設備為3座2200RT和1座1100RT變頻離心式制冷機組,搭配7臺大型冷卻塔;供熱為三臺5.6MW燃氣熱水鍋爐;生活熱水則為兩臺1.4MW燃氣熱水鍋爐,等等。技術參數作為構建空間設計的基本常量。
為了搭載這些設備,我們量身定制柱跨模數,避讓穿插管線,確保空間滿足工藝之需。這對建筑—結構—設備三者的協同統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在與中元團隊緊密協作和技術支持之下才得以實現的。我們建立了參數模型,以便實時反應建筑—結構—設備的調整對整體效果的影響。除了數字模擬,甚至進行了實測風洞實驗。
設備的技術邏輯本身就是一種美,但在傳統的建筑學范疇之中,設備之美要么被視而不見,藏匿于“管井”“天花”和“百葉”的背后,要么只是作為一種所謂“工業風”形式風格被室內裝修行業爭相模仿。
在“云引擎”的設計中,我們希望將設備之美率真地展現出來,與建筑融為一體,呈現整體的機械感。在立面的細節里,我們用中英文真實標注了其功能:例如在冷水管上標注“冷”,在檢修通道刻寫“修”,建筑細部如同設備操作說明書。
遺憾。“云引擎”從2019年開始設計到2023年投入使用,完整經歷了疫情起起伏伏所帶來的阻隔。尤其在最后外墻施工的關鍵時期,遠程協同詞不達意,困難重重。盡管在陶文旅和中元團隊的盡責努力之下,大部分效果得以實現,底部的風動鱗片卻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掛上。后來我不止一次自己爬上龍骨,測試懸掛鱗片的打樣和光照效果。為了對底部龍骨的誤差進行摸底,我們也進行了3D掃描實測。這組實測數據將作為鱗片生產和安裝的重要基礎,為未來的可能性做好準備。
可惜的是,至今這個飄浮在草坡上的機械云彩未能點睛,與裝置藝術的設想仍有一步之遙。但我仍然滿懷希望,也許未來通過活動運營的契機,底部的鱗片可以安裝,這片“云彩”能借風而起。
非凡的未來日常。想起更遙遠的2010年,我參與到BIG哥本哈根垃圾焚燒廠項目競賽之中,那是一座能在在頂上滑雪的垃圾焚燒廠。那真是一個奇異的想法。贏得競賽之后,大家喝得微迷,我記得有人說:“雖然現在覺得不可思議,等很多年以后,我們的孩子會覺得在垃圾焚燒廠上滑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我離開丹麥之后,那個項目經過后來8年的努力才得以落成,但是那個幽默的二氧化碳煙圈兒的想法最終也沒能實現。遺憾有時候是創新的宿命,這也是設計最艱難與迷人之處:對現有的慣性拷問,將今天的非凡變成未來的日常。我至今以此自勉。
項目圖紙
▲場地示意圖
▲模型圖
▲模型圖
▲基地示意圖
▲平面圖
▲立面圖
▲分析圖
▲分析圖
項目信息
建筑師: 行之建筑設計工作室
面積: 55300 m2
項目年份: 2024
攝影師:是然建筑攝影, Inspace, 李逸
行之建筑主創建筑師: 熊星
行之建筑設計團隊: 任美子、林偉喬、雷昇、陳墨、伍導、李紹禹、施宇航、李雪姿、張欣語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師: 別舒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EPC項目經理: 王輝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建筑: 劉波鋒、李環宇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結構: 張建勛、劉智敏、徐達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暖通: 杜可心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熱力: 賈澤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給排水: 張威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電氣: 沈雯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自控: 丁艷虹
業主方: 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方: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室內施工方: 蘇州金螳螂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
EPC總承包: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地點: 景德鎮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