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素樸工作室
項目地點? 江蘇鹽城
建成時間? 2022年
建筑面積? 1867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江蘇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江蘇省東臺市,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東臺林場,經過近60年的人工造林地貌改造,如今已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人造生態林園,并獲批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
為平衡森林公園內基礎設施建造和自然生態林地,森林公園內的新建公建項目不僅要在集約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完成任務要求,更需要在滿足功能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尊重森林自然景觀并挖掘森林特色。
△ 項目視頻? ?SUP Atelier of THAD
項目選址位于三相河南側,美居酒店北側,是森里公園在此區域內僅剩的一塊建設用地,紅線范圍僅8850平方米。考慮其靠近酒店的特殊位置,業主希望借助這個項目,在滿足會議使用的同時,解決康體、餐飲、娛樂等酒店服務配套。
設計的初衷,是以會務功能為核心,將建筑、景觀、旅游一體化通盤考慮。以此打造開放式的、彈性發展的會議綜合體,塑造黃海森林公園對外的自然生態新名片。
因此,需要在有限的用地范圍內,實現一個1.9萬平米的高密度、復合型公共建筑。同時避免過大的建筑體量阻隔和遮擋森林公園的景觀,成為體量龐大的景觀屏障。在保證建筑內部會議大空間多功能使用需求的同時,需要盡可能的尊重黃海森林公園的自然風貌,讓賓客在參會的同時,能更充分的欣賞和體驗三相河南側的自然景觀。
森林公園的特質,是吸引人出到戶外,接觸自然;而會議中心則需要更可控的室內人工環境,滿足各類會務活動需求。這兩者的特質反差,即矛盾,又有趣。如何破題,將反差變為特色,將難題變為主題?
如何在保證標準會議空間需求的前提下,避免過大的建筑體量阻隔和遮擋。從“拆”入手,以“合”收口,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拆”出多樣化的獨立單元。用通往景區的路徑將建筑體量化整為零,把會議功能與餐飲康體配套功能拆分為東西兩區,兩區之間形成通往三相河的內街通廊,為建筑贏得更多的室外觀景界面。
從功能布局上,整體建筑分為東區會議,中區接待書吧,西區餐飲商務配套三大板塊。東西區之間設有接待書吧中庭,同時伴隨環繞東西區的立體戶外綠化環廊,可360度立體全方位欣賞森林公園的自然景觀,同時實現從戶外空間直接進入東西區各層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如此一來,既減小了建筑體量,消除了與自然景觀的隔閡,又讓建筑形態于緊湊中又自由。
東區以高品質的多功能民間會議活動為主,首層多功能會議廳能容納近千人活動,同時也能分成三個獨立的會議房間使用。三層在多功能會議室頂部設有宴會廳和屋頂庭院,既能舉辦餐宴,又能作為分會場。東區所有會議相關房間都配有高品質的電聲及會議系統,其室內設計為各種會議模式提供專業的聲學和光學環境。
中區接待書吧既是獨立的網紅書吧空間又可作為公共接待空間,可以將到達會務綜合體的客人第一時間按其參與的活動引導分流。同時書吧也是中央垂直交通核,可連接東區頂層宴會廳和西區的露天屋頂平臺,便于西區屋頂水吧及泳池在夜間獨立開放。
西區的三層空間主要作為餐飲和商務服務配套。包括一層的主題餐廳,二層的餐廳包間,三層的商務會所,還有屋頂層的270度觀景隱邊泳池和音樂水吧。其功能即可服務會務綜合體又能補全南側美居酒店的康體功能,提升整個區域的配套服務功能。
“拆”出緊湊的體量,流動的內街。三個功能各有側重的單體,每個都采用了適合自身需求最緊湊的建筑體量,讓剩余空間形成開闔變化,動線豐富的內街。
“拆”出人工與自然的空隙。用三維交錯的廊道將封閉的建筑外殼剝開,把戶外自然滲透進室內,增加室內公共空間與戶外的接觸面,讓東西區各層公共空間的人能便捷的進入空中連廊,室外平臺和屋頂庭院,鼓勵參會者,在會議和餐飲的閑暇時間,出到室外,全方位欣賞森林公園不同季節,不同區位的自然景觀。
串聯東區、書吧、西區三大獨立單體的多層立體連廊,既能為黃海森林公園的參觀公眾,提供不進入建筑室內也能全方位觀賞森林公園的立體漫步路徑,又能成為三區各層相互串聯的便捷路徑。同時沿立體廊道的立面種植槽,也為葉舞狀的會務綜合體增加了一層立體綠化的立面元素,既有建筑的展示度,又隱于自然,融于環境。
拆開后的體量借助外掛立體的廊道系統聯合為整體。外掛廊道的寬度為1.8米,借助出挑鋼梁懸掛在主體建筑外側。為了不影響主體建筑外幕墻的安裝與維護,立體廊道與建筑外墻留有300毫米的縫隙,這一處理,也為工程施工預留了誤差和容錯度。外掛的廊道借助廊道屋面排水的組織,利用外掛雨水溝設置的綠化種植槽,讓繞建筑旋轉的路徑也成為綠植陪伴的戶外界面。
這次的空間原型,嘗試了內部公共空間的室外化。將常規建筑中的室內中庭和共享空間,翻轉到室外,設置在各種被放大的三維連廊和各種形態的屋頂庭院里。
這里自然有外因的限制,但更多的是內因的驅動。在建設用地緊湊甚至緊張的前提下,特殊的公共空間如果包在里面,勢必把建筑體量撐大,而且要考慮內部的采光,通風,消防,排煙等因素,給建筑的設備負荷增大難度。所以這次,設計主動嘗試把他們翻轉到戶外,在降低設備負荷和用地負荷的同時,把內部的空間體驗置換成室外的空間體驗,揚森林公園之長,避會議中心之短。
建筑的顏色呼應自然界四時的變化,借此隱于森林。即便在整體建筑體量拆解后,相較于森林公園的自然環境,它還是一個龐然大物。既然建筑體量不能消解,就讓建筑借助森林的顏色,隱于整體環境之中。建筑主體色來著森林公園四季的植物色彩,從春夏的綠色系過度到秋冬的黃色系,讓建筑全年都能融于自然。
考慮到曲面的外墻輪廓對立面材料和建造精度的要求較高,借助對幕墻節點的細部設計,用簡單的平板幕墻工藝和10種有限的色彩單元,打造更流暢的曲面輪廓和色彩光感變化更豐富的視覺效果。
為了讓人工的彩色立面與森林環境的過渡更自然,連廊的外側設置了立體綠植,讓彩色立面藏于自然綠植之后。同時白色的曲面屋頂,從綠色背景里輕盈而出,成為森林深處辨識會議中心的標志。
建筑的整體造型,也為本項目的可持續設計提供了空間基礎,讓室內空間盡可能的享受自然采光和通風,同時可分可合的體量為建筑的分區獨立運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便于后續分區使用管理和減少建筑的運營能耗。
標志性的鋼結構膜屋頂,也為建筑東西兩區的屋頂內院和平臺,提供留更多的遮陽,導風的室外環境,提升了戶外環境的舒適性,以便配合戶外場地的各種經營活動。
借助化整為零的拆分式布局,以及在滿足會議及餐飲康體配套需求后對建筑體量的消減,在利用圓形平面減少體形系數的前提下,爭取到更多的自然采光與通風的建筑外表面,同時在表皮設計上考慮了與造型結合的外遮陽,這些設計策略均有利于降低建筑的運維能耗,符合低碳運營的要求。
中部的接待書吧尤其將自然采光通風策略運用到極致。作為協調東西兩區的接待前廳,面積僅210平米,但要容納可通達東西兩區的立體交通核,故被設計成上小下大的拔風筒形態,上部為樓電梯交通外殼,底部放大為公共接待廳,中間有連橋平臺與東西區的三層和頂層銜接。
為了讓這個小面積,高空間的區域更多的利用自然資源,減少設備負荷,將其設計成一個半戶外區域。頂部敞開,放大的玻璃屋頂將其罩住,解決防雨水的問題,玻璃屋頂的底端與開口之間設置防蟲網,實現了自然采光,通風,排煙,防雨的綜合功效。書吧在春秋過渡季可以完全憑借自然通風實現舒適性。在冬夏的極端氣候下,可以借助書吧座椅和前臺區的局部空調,優化人活動區域的局部溫度,提升舒適性。
西側的膜結構葉片屋頂,對應底部的隱邊泳池和屋頂酒吧,呈現朝上起翹的類雙曲面。泳池區域的屋面起翹高,在遮陽的同時,提供了更順暢的風場環境,同時弱化了泳池區水面和屋頂的聲音反射,避免了室內泳池經常出現的回聲效果。讓人有充分的日光環境,風環境,和聲環境直擊森林公園美景。夜間沿屋頂女兒墻安裝的泛光燈,照亮屋頂白膜,形成均勻柔和的屋頂泛光,給泳池和屋頂酒吧提供寧靜的夜間氛圍。
東側的膜結構屋面為防水膜,給被包圍在三層的內院提供類遮陽擋雨的環境。同時,因為東區內院的周邊為封閉的走廊或會議廳,屋頂的曲面在內院外墻沒有開口的情況下,通過曲面的導風,給庭院內增強了過渡季的通風效果,春秋季節,東區內院可以成為半戶外的會議及活動場所。
650米長的戶外綠化環廊,既能360度立體欣賞自然美景,也可直接從戶外進入各層公共空間,可分可合的設計造型使東西區可獨立運營,便于后續分區使用管理,減少運營能耗,實現低碳發展理念。
立體連廊坡道和樓梯,同時也鼓勵和吸引建筑內的使用者,多走戶外,替代電梯自動扶梯,提倡健康減碳的使用體驗。對公眾開放的室外立體連廊,其實也為森林公園提供了一處可以不進入建筑室內,不打擾各種會議進程,就能全角度登高望遠,欣賞森林公園風景的公共空間。它就像是一條盤山路,既串連了山上的各個景點,又提供了觀景的豐富角度,而且還是一個無需借助動力和設備的低能耗公共空間資源。
這個看似在設計建筑造型和空間動線的舉措,其實也與可持續和低碳的出發點是完全吻合的。設計的終極目的,不是達到某個漂亮的能耗數據指標,而是極盡可能的把項目占用的自然資源的效益最大化。讓這些被占用的資源,無論是空間資源,還是自然采光,通風,雨水等資源,都能為公眾的日常使用發揮更大的價值。把侵占森林公園用于修建會議中心的空間,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還給公眾,還給森林。
作為森林公園里的會議中心,它有著很特色鮮明的非典型性。也是突破傳統會議中心設計模式的一次嘗試。受當地施工水平和快速建造的限制,建筑中對誤差的包容度,會給人一種帶有田野氣息和手工味道的工業感,有種帶著松弛感的控制。有些是建筑師意料之中,并在設計上給予了容錯度的結果;有些是建筑師意料之外,但又無傷大雅的“瑕疵”。但也正是這個項目內核簡單,表面復雜的特性,讓這些瑕疵,成為它個性的一部分,與森林公園的郊野自然氛圍相適配。
設計圖紙 ▽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黃海森林國際會議中心
項目類型:公共建筑
項目地點: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
設計時間:2021.07—2021.11
建設時間:2021.11—2022.12
用地面積:8850平方米
建筑面積:18670平方米
業主:黃海森林公園
設計單位: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設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樸工作室
室內設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樸工作室
主創建筑師:宋曄皓、孫菁芬
建筑設計團隊:解丹、石磊、史春雪、羅悅慈、王億超、褚英男、高唯芷、劉馨憶(實習)、陳竹(實習)、鄒雨菲(實習)、陳鑫星(實習)、張敬雯(實習)、黨怡瑋(實習)
室內設計團隊:竟昕、羊宇翔、梅穎彥(馬來西亞)、石磊、岳子泓
結構設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八分院(楊霄、崔娟、楊鎮榮、朱朵娥)
設備機電設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八分院(侯青燕、劉杰、劉婷、艾濤、楊賀聚)
景觀設計: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原照明工作室(張昕、韓曉偉、牛本田)
聲學顧問: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聲學實驗室(燕翔、李卉)
幕墻顧問:北京洪恩富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現場服務:壹零壹壹(北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攝影:夏至、石磊、褚英男、孫菁芬、黃海森林公園
版權聲明:本文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樸工作室授權有方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下一篇: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關于公布2024-2025年度深圳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工程項目典型案例的通知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