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匯一建筑
項目地點? 北京
建成時間? 2025年5月
建筑面積 232775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對建筑的感知不在于眼睛,而在生活;我們的生活正是它的寫照。”
——魯道夫·辛德勒(Rudolph Schindler, 1928)
不知不覺在這間公寓生活了十八年,這漫長的時光里承載了家庭成員的日常、習慣、愿望與經年累月的記憶,是時候作出一些調適。
恰巧前不久家里的地板被浸泡受損,借此時機做一次空間優化——儲藏室與洗衣房加裝兩處高層儲物擱架,充分利用垂直空間以應付日益增加的收納需求。隨即,便是重構前廳與書房。這是功能的完善,更是生活方式的再編排與居所氣質的再定義。
玄關位置是一個約六平方米的過渡區,位于洗衣房與衣帽間旁。在原有格局中直接連通一處約二十平方米、無對外采光的區域。該處雖位于住宅中軸,卻因邊界與分隔不清,徘徊于通道與廳堂,沒有明確屬性;正因其模糊性促成了轉化的契機。
起初嘗試以屏風界定該區域。設計階段比對多類屏風,特別是Eileen Gray 1922 年的黑漆折屏,其分割與折疊的邏輯頗具啟發。然而,屏風畢竟屬于家具語匯,難以真正介入空間,無法改變空間性格。
策略的轉向源于對東亞住宅體系的觀察:古代日本庭園住宅中,玄關以滑門或屏障與內部空間形成清晰區隔,居住者在由外至內的行進中完成情緒與行為的過渡。由此,門的概念延展為墻體,成為具有明確邊界與組織性的空間界面。
于是,確立旋轉墻體的構想,是這次改造的核心。它不僅承擔物理分隔,還調度居所內部的動線與節奏。開啟時,前廳延展為穿堂;旋轉至90 度時,與側墻齊平,形成連貫而沉靜的立面。為避免傳統地彈簧對地面的干擾,鉸鏈系統被隱藏于墻體之內,旋轉輕盈無聲,表面保持完整連續。
隨之,原本近似穿堂、難以駐足的中央空間獲得新的定義,成為書房之外的閱讀節點,作為起居室前廊被納入日常序列。當旋墻至180 度,前廳再次化為通道,新增展墻的一側封閉了原先通往起居室的其中一條路徑。
在起居空間中,這堵墻體同時成為視覺與心理的界面。它為內部增添適度的圍合,組成一處嵌入式壁龕。壁龕隱于帶柜門書柜的一隅,矮桌、臺燈與懸掛在旋轉墻上的畫作共同成就了一處安靜的閱讀角,親密而集中,亦成為室內視線的焦點。
空間因而獲得彈性,不再是靜止的框架,而是參與生活變奏的動態系統。居住的邏輯逐漸由功能主導轉向體驗導向;微妙之處,如墻面的轉身、光線的折返、角落的布置,皆成為生活節奏的顯影。
主臥室改為書房,這是在持續使用中自然生成的結果。從此成為沉思與交流的地方。它與沙發區并列,共同構成住宅中的雙重公共空間:一處以身體的松弛為尺度,一處以內在思維的聚焦為節奏。
書房入口處是一個雙面柜體,一側用于當季衣物收納,另一側則是約2.1 米高的書柜。盡管未至天花,這面書柜仍可容納四百余冊藏書,既形成縱向的視覺界面,也沉淀居住內容。于是,精神與物質得以共存是這一空間的氣質。
由兩側一高一低的書架形成適度的包裹感,柜體與南窗共同圍合出一片閱讀與交談的空間。自然光自南窗均勻鋪陳其間,書籍、模型、旅行紀念物與日常文具是生命力的延續。
訪客偶爾翻閱書籍、圍桌交談,時而在臨窗處頓足。時空來來往往。
此次改造并未追求戲劇性的視覺震撼,亦非技術演示,而是對生活的一次重新梳理。
生命存在于一堵墻、一本書、一束光。
設計圖紙 ▽
項目完整信息
項目名稱:公寓3E
項目類型:室內改造
項目地點:北京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25年3月
建設時間:2025年4月—2025年5月
用地面積:210平方米
建筑面積:265平方米
設計單位:匯一建筑
主創建筑師:徐千禾
施工:王世良、朱建明
業主:徐千禾
攝影師:孫海霆、徐千禾
視頻版權:徐千禾
設計單位聯系方式:chienho.hsu@influxarchitecture.com
版權聲明:本文為匯一建筑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紅瓦會說話,山石懂搭配!這座酒莊酒店,把自然穿成了高級感
下一篇:Snow Peak蘇州美羅百貨新區店,商場里造山林 / 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