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郭明,職業建筑攝影師,現居河南鄭州。
從平面設計到建筑視覺表現再到建筑攝影,從二維到三維,能把對空間的理解用鏡頭表達出來,郭明說這種創作過程讓他感到充實。
采訪里,他多次提及人與建筑的關系。“人才是建筑的魂。”第一次去拍鄉建項目讓他懂得,好的鄉建絕不是孤零零立著的房子,得讓人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生活、讓建筑“扎”進土地里才行。
郭明認為建筑攝影里的“人”,可以是具體的人,更多情況下是人存在的“痕跡”。好的建筑攝影作品,得讓人感覺這地方是“活”的。不光建筑要拍得好看,更得透出那股生活的味道——就算畫面里一個人沒有,你也能看出來:這兒剛還有人待過,或者馬上要發生些事情。總之,建筑與它所在的土地要有聯系。
行走中的建筑學? 從事建筑攝影工作多久了?現在是全職的狀態嗎?
郭明? 2015年開始接觸建筑攝影,2017年成立明境建筑攝影工作室。如今全職8年了,專注用鏡頭與建筑空間“對話”。
行走中的建筑學? 可以分享一下,在從事建筑攝影之前的經歷嗎?
郭明? 大學專業學的是平面設計,自認對構成和色彩挺有感覺的,對工業設計和攝影也感興趣。畢業后工作第二年,買了人生第一部入門級單反相機。從事了一段平面設計工作后轉建筑視覺表現,工作中經常需要參考建筑攝影的照片,看多了就開始想象如果自己來拍會是什么樣。那時候對拍建筑開始著迷,工作之余經常拿著相機在城市里溜達,拍城市和建筑、自然和生活,后續也會分享在社交平臺上。沒想到,后來接到的第一個正式委托項目就是因為這些照片。那時候挺激動的,算是開了個頭。
大學專業對我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在現場拍攝項目時,很多時候我會憑直覺去找角度,用二維的視覺邏輯去調整畫面,比如構圖、光影、留白和節奏感。這是一個非常鍛煉審美的過程。
但與平面設計不一樣的是,建筑三維空間帶來的那種“身臨其境”之感——置身其中,體驗多個維度的空間變化,拍攝期間感受和想法也隨著身體在空間中移動而變化,由此產生的新靈感會讓我的表達找到一個出口。我覺得能把對空間的理解用鏡頭表達出來,這種創作過程讓我感到充實。
行走中的建筑學? 最近在拍攝的項目主要是哪些?拍攝過程中有什么特別的故事?
郭明? 近期計劃做一個鄭州龍湖金融島建筑生長的記錄。這些年生活在鄭州,目睹了這座城市發展迅速,許多優秀的建筑陸續建成,基礎配套設施也在變得越來越好。2018、2022年的時候,間斷記錄過一些島上未建成及建成的建筑,期間每次探訪都會發現新的驚喜。所以接下來有時間我會拍攝一些鄭州龍湖金融島的建筑生長過程,作為對我這些年所生活的城市的回報。
再就是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E5文化活動中心。拍攝前關注了一段時間天氣,9月的廣州雨水還挺多,拍攝前幾天正遭遇臺風,臺風過后仿佛也帶走了陰霾,天氣很給力。建筑本身設計語言很耐讀,屋頂采用中國傳統屋頂起伏的曲線(反宇屋面),整個建筑體量像山疊著山,把嶺南山水的感覺融進了現代校園里。通透的玻璃幕墻在弱光下呈現著柔和的過渡,美輪美奐。
拍攝當晚的天色是最令人意外的。粉紫色的晚霞毫無預告地漫過天際,給混凝土、玻璃鍍上一層薄薄的夢幻感,從弧形中庭望上去,偌大的幾何穹頂也悄悄染上了顏色,瞬間讓理性的建筑空間有了浪漫的一面。
還有牛家村村民活動中心。這是我頭一回拍鄉村建筑,早先和設計師對接時翻看現場照片,心里曾打鼓,總怕實際建成效果差點意思。可真正站在那片土地上才發覺,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這建筑滿是“土地的味道”。鄉村的這份質感從不是靠花哨設計堆出來,而是藏在當地人一茶一飯的日常里。
人才是建筑的魂。就像(圖一)里,夜晚牽著狗散步的村民。(圖二)中陽光透過頂棚灑下來,把戲耍的孩子、嘮嗑的鄉鄰都照得透亮。他們自然地出現在畫面里,原本冷冰冰的建筑瞬間就“活”了。還有(圖三)村民曬玉米的場景......我一直覺得,正是這些鮮活的人影,才讓建筑多了份實打實的煙火氣。
這些照片也讓我徹底懂得:好的鄉建,從不是孤零零立著的房子,是讓人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生活,讓建筑“扎”進土地里。
行走中的建筑學? 平時拍照的工作習慣是怎樣的?
郭明? 拍攝前與設計師就項目關鍵信息及業主方具體配合事項進行溝通至關重要。我也會通過地圖軟件和設計師提供的資料,對周邊環境和項目本身有一個初步了解,其中我很樂意聽設計師談論項目的“成長背景”(設計理念)和“性格特點”(空間特質/亮點)。然后就是等待一個理想的天氣,抵達現場拍攝。過程中如有想法或疑問,我也會同設計師交流。
一個建筑就像是建筑師的孩子一樣,父母最了解孩子的脾性,通過前期溝通,再結合現場拍攝過程中產生的想法,攝影師和建筑師會共同找到最能展現這個孩子特質的一面。
行走中的建筑學? 平時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郭明? 我一般出去拍攝會帶兩臺相機:富士中畫幅和佳能單反,不同機器的不同畫面效果,有時候會給拍攝時帶來不同的感覺。鏡頭就是常用的17、24、50mm移軸,當然無人機也是必備的。另外也會帶上70—200mm,這樣通過畫幅和焦段的組合,可以為畫面帶來豐富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手機拍攝的成像和功能比以往都要豐富得多,在項目拍攝期間手機能幫助我收獲很多意想不到的靈感,同時這些影像本身也是對拍攝的正向梳理。
行走中的建筑學? 認為自己擅長拍攝哪一類作品?
郭明? 我認為每一個項目都值得認真對待。與其說擅長,不如說是作為一個建筑攝影師應盡的責任。這些年建筑和室內空間拍得都挺多,我也期待并愿意去嘗試沒有拍攝過的項目類型。
近兩年接觸到的教育類項目相對多一些,我挺喜歡拍攝從大學到中小學、幼兒園這類充滿生機的場所。置身其中,我會自覺地放松下來。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能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在這些孩子身上我直觀地看到了平行時空的自己,而他們的未來則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有趣的是,拍攝過程中入鏡的學生總能給拍攝工作創造很多驚喜,我們很容易融入在一起。
行走中的建筑學? 如何處理畫面里,建筑與人的關系?
郭明? 我認為這里的“人”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稍縱即逝的人,更多情況下是人存在的“痕跡”,來證明空間曾經或正在充滿著活力。人存在的痕跡可以是一群進入畫面的人,也可以是孤單靠墻停放著的自行車。我相信這種“痕跡”更能延伸我們對畫外空間的想象,讓建筑的形象更為完整。
行走中的建筑學? 如何處理氣象和建筑的關系?
郭明? 氣象是拍攝的既定條件。如果可以,我會選擇在晴天拍攝,利用好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光線,表達出建筑的多種情緒。不同的光照強度也能渲染出建筑的不同感覺,可以是硬朗的,也可以很輕柔。
天氣經常是不可控的,夏季原本晴朗的天突然下起暴雨是常有的事,而攝影師要做的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態,接受現實,專注觀察,在現場盡量多地去尋找不同的質感和氛圍,說不定會發現一些小驚喜。在特定氣象下捕捉的畫面,常能揭示建筑被常規光照掩蓋的特質,也能為建筑提供新的解讀視角。
雨后初晴的水汽使建筑與背景的過渡更加柔和,遠處的城市與天空自然交融,形成冷靜而開闊的視覺語言。
在不同的距離觀看建筑,天氣的影響變得更加直觀,大雪為建筑鋪上了一層更加可觸可感的痕跡,為建筑增加了一份神秘。
行走中的建筑學? 如何看待客觀表達建筑師的作品與攝影師的再創作?
郭明? 客觀表達是起點,更是責任。我的理解是忠實傳遞建筑的“空間語言”,比如結構的邏輯、材料的性格、光影的韻律。就像拍學校,要捕捉孩子的情緒,拍建筑也得先讀懂它本真的模樣,這是對建筑師初衷的尊重。
而“再創作”不是無中生有,它發生在每一次按下快門的現場。當光線穿過云層打到建筑表皮之上,當某個路人走進畫面或留下痕跡......這些瞬間的化學反應,是設計語言與真實場域的即興對話。
我的鏡頭選擇聚焦這些時刻,不是篡改,而是讓設計的初衷在動態世界中寫實。就像牛家村村民活動中心前景晾曬玉米的村民,為這座建筑賦予了當地的氣息,這比干拍墻面更能展現建筑的生命力。客觀是根基,再創作是枝葉,二者在真實的土壤里本就共生。
行走中的建筑學? 你認為好的建筑攝影作品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質?目前滿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為什么?
郭明? 我認為好的建筑攝影作品,得讓人感覺這地方是“活”的。不光建筑要拍得好看,更得透出那股生活的味道——就算畫面里一個人沒有,你也能看出來:這兒剛還有人待過,或者馬上要發生些事情。總之,建筑與它所在的土地要有聯系。
行走中的建筑學? 聊聊你最喜歡的建筑攝影師吧,你從他(她)的作品中學到了什么?
郭明? 我比較欣賞的建筑攝影組合是英國的Hufton + Crow,他們很擅長處理色彩和光線,畫面層次很豐富但又不失真實感。
枯草暖調與建筑的冷灰讓畫面充滿了溫度,混凝土建筑上的一抹暖光,為沉靜的空間注入了流動的時間感。
無葉枝干的張力、投射在石墻與玻璃上的樹影,以及恰到好處點綴其間的人物,凸顯著時間感。構圖中人物的體量很小,但很又構成很穩定的視覺關系。這種對“人”與“景”關系的把握,正是我所認同的。
“中國建筑攝影師”系列專訪接受自薦
自薦請將作品集發送至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編排版權歸有方所有,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聯系郵箱:info@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劉家琨“灣TALK”開講:好建筑,是人的風云際會 | “灣TALK”系列講座05實錄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