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作為歷史悠久的瓷都,景德鎮在經歷城市經濟從生產到消費的轉變過程中,推動了許多引人矚目的當代建筑落成。如今的景德鎮,已經是中國新建筑最為火熱的實踐場之一。
在上篇發布的建筑地圖(景德鎮:瓷都新生)基礎上,本篇將繼續補充景德鎮的新建成項目(最近兩年內建成)。
從景仰書院到“云引擎”,一起來認識瓷都新地標。
景德鎮建筑漫游地圖(編者繪)
01
景德鎮川上行(景仰書院)
設計:直向建筑,2023
坐標:珠山區新廠西路150號N7棟
景仰書院是位于景德鎮陶溪川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片區中的一組寧靜院落。整體建筑布局從最大化保留場地上的一片老樹開始,針對原有的倉庫、宿舍和配電房進行保留、修繕和局部加建。建筑師希望新的空間系統能夠尊重時間的痕跡,與現狀遺存相互纏繞、迭代,共同塑造場所的新生命。
設計將“院子”和“廊子”作為主要的空間類型。樹冠相觸的香樟林被一個新的雙層木回廊包裹。廊子底層架空,二層完全通透,形成一個安靜的書院氛圍,充當著整個場所的“精神領袖”。圍繞西邊的老梧桐,則是一個向內打開的磚院,承載各種會議功能。老梧桐四周的陶磚是接近土壤的暖褐色,比一般的磚要薄,與景德鎮當地的燒窯的磚尺寸一致。
建筑師將三層高的體量架于北面老房子上方,集中布置客房;單走廊面向外街采光,陽臺朝著南面的香樟林打開,看向敞闊的城市遠景和連綿山脈。南面老倉庫的山墻和貼著的泡桐像一個孤島被完整保留加固,其余整體落架大修。為滿足新的功能,屋頂提升1米,新老高度產生的重檐縫隙處便有了天光和樹影。屋架新用了鋼桁架,以延續原始木桁架的形式。空間的東西兩段變成了大堂和餐飲空間,可以同時對外開放。
“層”在這里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包含空間的尺度和氛圍、建筑之間的距離,以及院子和院子之間的過渡和連接。人們從外圍城市的三個入口進入,穿過建筑、廊子和縫隙,經歷不同的尺度,高低和錯落,最終到達安靜的香樟林。人們順著回廊行進,或是在不同的流線之間轉換,都是在穿越空間的“層”,光和風,視線和聲音也隨之變換,成為被身體感知的體驗。
02
陶溪川“云引擎”
設計:行之建筑設計事務所,2024
坐標:新廠西路150號陶溪川文創街區陶溪川宇宙
陶溪川的前身是國營宇宙陶瓷廠和陶瓷機械廠,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全國非遺旅游街區,是很多“景漂”藝術家和創作者的舞臺。項目作為一個集中式能源中心,為未來擴增的園區提供冷熱源、消防加壓水和電力,并統籌園區的能源優化與消防管理。
能源中心選址在園區一處空地中,整個空地將被下挖建造成連通周圍幾個酒店的地下停車庫,這項工程正好與冷熱通網智慧管線的鋪設相結合,最后再覆土,恢復成一個綠地公園。
建筑師希望在滿足能源中心內部功能需求的同時,最大化保留公園的開放空間。建筑體量被一分為二:冷卻機組、配電、鍋爐間和消防水池埋在地下與綠地連接成草坡,就像將草地向上撕開一角;而冷卻塔、控制中心懸浮于空中,建筑體量根據所需空間大小排列,成楔形。盡管建筑內部不對公眾開放,但通過兩個體塊的切分,建筑所占用的公園面積又還給了公眾,公園總面積不被減少。在炎炎夏日,這個巨大的“遮陽棚”下是非常舒適的乘涼灰空間,也是草地上各種活動的看臺。
能源中心北側臨街,建筑線條非常硬朗,真實的設備和管線在立面展露,像巨大的機器;但它在公園一側則要柔軟輕薄許多,懸浮在空中的形體呈現兩個曲線的“眼睛”——分別是控制中心和會議室,它們都是利用桁架的內部結構空間產生的。設想在這懸浮體的底部掛設一層風動鱗片,像風鈴一樣,作為點睛之筆。曲面隨風翻涌,化身為一個公共綠地中的裝置藝術,就像飄浮在草坡上的機械云彩—— “云引擎”因此得名。
03
景德鎮“煙筒插建院”
設計:劉克成設計工作室+眾建筑,2022
坐標:珠山區陶陽里御窯景區楊華弄4號
本項目為景德鎮御窯廠片區楊華弄院落的更新改造,采用“插建/件”的方法為指導,在尊重原有地段歷史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新建建筑的“插建”和舊有建筑內部的“插件”設計,來達到新功能的置入,以及場地的活化更新。
“插建”最重要的是煙筒咖啡廳的置入。一座三層的雙坡頂玻璃建筑,包含展覽和咖啡空間,在形成標志性的同時,與周邊歷史環境無縫融合,成為公共空間的重要錨點。玻璃外立面的透明性彰顯了一種開放性,與周邊堅固的傳統磚墻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對角雙坡的屋頂采用傳統青瓦做法,猶如漂浮的大傘一般。屋頂之下的透明空間,連接了院落內外,是煙筒廣場公共空間的一種積極延展。
而餐廳院落的三棟原有建筑各有特色,緊挨廣場的是一棟歇山頂木構建筑,北側是一棟兩層高的雙坡磚混建筑,轉角是一棟方形雙坡木構建筑。設計通過“插建”一個U型連廊連接三個原有建筑,并在原有建筑內部置入藍綠色入口及樓梯系統,將人流引入一層主體餐飲空間。轉角建筑則插入了新的藍綠色門窗系統,以增強室內外的聯系。
院落西側為陶瓷藝術家工作室,采用“插件家”的預制化方式進行改造。原有木屋架完全不動,在一層布置工作+衛生間模塊和廚房模塊,在高處布置臥室模塊,工作模塊上方設置木平臺作為茶室空間。
04
大小咖啡景德鎮店
設計:未來以北工作室,2023
坐標:珠山區陶陽里御窯景區龍缸弄9號-1
項目位于景德鎮市老城中心的龍缸弄,毗鄰明清皇家專造御用瓷器的窯場遺址和近年新建的御窯博物館。建筑前身是民國陶瓷美術家方云峰的故居“惜花軒”,為獨立的雙層主屋,屋前屋后各有大小院子,整個院落從入口至廳堂,曾經歷過不同時期的修繕。時間痕跡的偶然駐留,為老宅營造出獨有的空間質感。厚重歷史與歲月印跡,使設計團隊首先明確了對它的保護性策略——將最有年代感的木結構、老磚墻、窗花等完整地保留下來,僅對近年來因統一規劃而加建的房屋與室內隔斷,進行適度的改造更新。
保留房屋的木結構部分,對輕質磚墻體進行拆除。“房子”轉變為“亭子”的手法,為整個院落帶來新層次的同時,提升了日常運營中的客座能力,增強了可步行性。靠近入口與弄堂的一側,改造保留了部分室內空間,作為大小電臺錄制場所,也形成一個對外交互的場景。
室內用簡潔的幾何形體,組織出主要的功能區域。一層局部的挑空設計迎來自然采光,打開上下樓層之間的視覺局限,創造更多互動。二層,可見更多木質結構,空間布局也圍繞此展開。團隊將座椅以不同的形式組合,排布于各區域,節奏松弛有度,結合南北兩側極好的視野條件,令落座客人目之所及皆是風景。在此基礎上,藍色的品牌主視覺圖案,貫穿整個兩層主屋,點亮輕松明快的空間氛圍。
05
景德鎮三寶蓬藝術聚落
設計:大料建筑,2022
坐標:珠山區竟成鎮三寶路
2016年開業的三寶蓬美術館是整個三寶蓬藝術聚落的開始,也是景德鎮邁入新興旅游城市的開始。
原有場地是一片樹林,樹木的肌理深邃、有力、聚合。在曼景工作室的整體規劃基礎上,大料建筑設計的單體建筑包括陶瓷工坊、餐廳、茶室、酒店、工作室等功能。建筑師希望給未來的使用留出更多可能性,故將這幾棟建筑都設計成形態各異的空房間,留待使用者為它們賦予更豐富的內容。
美術館邊上的餐廳,北側面向溪水敞開,南側覆土與美術館圍合成小廣場,人們就坡而坐,市集活動熱鬧熙攘,同時也留出了一片樹林,為整個園區的入口增加舒朗感。而在樹林和溪水的臨近處,有一舒展的茶篷延續著大樹的蔭涼,但更低、更廣。人們需要沿石頭階梯緩緩下行,更接近溪水的同時也被壓低了視野,目及之處野花爛漫。
沿著美術館的夯土墻,順著溪水向上游走,是一座酒店和單元錯動的藝術家工作室,兩個空間都面向內院打開,紅磚作為主要材料加強了外部的體量感。
園區的中心位置是一座被竹林包裹的玻璃屋——“長”餐廳。在實操層面,“長”字的幾個筆畫伸展開來,給植物生長留足了空隙。每個筆畫呈三角形結構,下大上小,受力合理高效的同時,為植物枝葉創造能夠向上擴展的空間,從而能夠讓植物獲得更多陽光,同時也能夠為樹下的建筑遮蔭。
06
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山谷學生公寓
設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
坐標:珠山區杭瑞高速
項目核心理念旨在用最低介入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留場地內的自然山水要素,創造低成本條件下的、促進學生社交的立體聚落藝術社區。
學生公寓坐落在校園美麗的茶園和茂密的松林之間,跨越在山谷濕地和小溪之上,由4棟宿舍組成。設計運用建筑底層架空的理念,解決地形3至5米的高差、減少土方工程。運用懸挑、斜柱、架空、跨越等低環境影響度的設計方式,減少對茶山、松林的影響,并最大化保留場地內的低洼處的濕地作為整個區域的泄洪通道。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景觀效果與整體生態效益得到最大的控制和優化。
在與水利工程師和景觀工程師的密切合作中,被季節性洪水淹沒的區域設計成濕地藝術谷,枯水期建筑底部是露天劇場和旱溪,這些區域采取柔性防滲設計,避免對結構底板產生侵蝕與沖刷。豐水期的谷地將被暫時交還給自然,學生們可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與植物的演替。
07
景德鎮國際研學中心
設計:同濟院BIM技術事業部,2023
坐標:浮梁縣洪源一路與寺山路交叉路口
項目位于景德鎮陶博城片區。不同于老城范圍內已相對成熟的陶溪川和陶陽里,陶博城是一個相對偏遠、年輕而充滿活力的新區域。本項目承擔了旁邊已建成的國際陶瓷博覽中心、即將建成的國際陶瓷交易中心的配套角色,功能高度復合,含培訓中心、酒店、商業、公寓、辦公等。
基地外側有三條現狀山谷,谷內綠化蔥郁,路徑幽遠。借紅線外景觀資源,順應場地山勢,建筑群延續山體脈絡,打造“三谷一中心”的規劃結構,以“學谷”“創谷”“商谷”為脈絡,有效組織各功能空間,打開上山路徑和景觀通廊,建立自然與人工的關系。
盡管如此,場地內還是略顯擁擠。設計于是在剖面關系上做減法,在上山路徑兩側及主要公共空間的近人尺度處設置多組半室外灰空間,消解建筑體量,將灰空間整合到漫游路徑體系內,以此來回應日常性尺度。
“內緊外松”的大策略將使用單位必須保證的重點空間優先梳理出來滿足較高的建設標準,而大量的公共共享空間則采用半室外的策略,由此規避了大量暖通和消防的設備投入,也縮短了工期,更降低了日后的運維成本。
本文編排版權歸有方所有。圖片版權歸攝影師或來源機構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聯系郵箱:info@archiposition.co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行業統計 | 2024年10月北京市北京市建筑施工企業中標數量前100強名單公布
下一篇:行業統計 | 2024年10月天津市建筑施工企業中標數量前100強名單公布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