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
屋檐躲雨
現于電影和現實的橋段
雨和建筑存在著“抵抗”關系。起初,為了避免淋雨的潮濕難耐,人們用建筑擋雨。
然而,雨和建筑也存在著“互襯”關系。隨著雨滴從屋檐落下,伴著朦朧霧氣,人們開始欣賞雨。
再后來,建筑遇到雨。人們將雨考慮在建筑體驗中,人們開始與雨互動,在設計方面開始有了新的思考。
01
杭州雨屋
來建筑
▲ 雨屋全貌
在杭州半山,竹林與農田悄悄圍攏出一片天地,兩座舊村宅被一張大屋頂輕輕擁住。設計師在這煙雨江南的詩意自然中被重力和雨水所啟發,建造了“雨屋”。
▲ 雨屋與山林
雨水的靈動自由活化了建筑。雨滴落在屋檐,又以各種路徑方式流向地面。對于雨和建筑的互動,建筑師用總結了“順水六式”:“舉,川,引,散,踏,跨”。
▲ 雨屋與場地
波浪形的屋頂如舒展的水袖,“舉水” 將散漫雨滴聚成線性水路,明晰了雨的軌跡;
▲ 波浪形屋頂
“川水”垂直“穿透”混凝土板,讓“水滴石穿” 的意境具象展現在人們眼前,水聲叮咚是自然帶來的鼓點,豐富著空間;
▲ 排水鋼柱
反曲水渠以 “引水” 之勢,隨水形婉轉,似與雨溫柔相擁;
▲ 建筑連接處水渠
“散水” 最是隨性,雨從半層屋檐灑落,跌入池塘,濺起的漣漪又帶來了另一陣密集鼓點。
▲雨水從屋檐跌落
行走其間,“踏水” 與 “跨水” 更添意趣。二層水塘中,圓形汀步邀人如在野地避雨般輕盈跨越,空間的互動性不僅停留在視覺體驗;
▲ 建筑中部庭院
頂層四面通透的山亭,則以 “跨水” 之姿連綴天地,遠山、竹林、雨霧皆入畫,讓人在檐下與山水相遇。
▲ 建筑室內
雨屋的設計,減少了對雨的 “隔離”,轉而以 “順導” 詮釋 “天人合一”,飽含著對自然的敬畏。讓雨水以六種姿態流淌,歡迎自然對建筑的介入。
▲建筑夜景
雨在建筑中,時輕巧時綿柔,時急促時平和。雨讓雨屋不再是單一的混凝土與鋼結構的人造物,雨屋變成了被滋潤的山林一員。
▲ 一層平面圖
▲ 二層平面圖
▲ 三層平面圖 02
哥本哈根水之屋
TREDJE NATUR
▲ 鳥瞰圖
哥本哈根是一個與水高度融合的城市。這也為人們創造了無限對建筑與水的關系的想象平臺。水之屋提案在這里產生,創造了一個“漏水”的建筑。
▲ 水之屋與水與陸地的關系
丹麥水之屋是一座以水為核心敘事的建筑地標,其設計深度融合了丹麥景觀技術與水技術,既彰顯功能性又傳遞生態理念。
▲ 環境意向圖
建筑以中央水庫為核心,象征 “鹽海中的一滴淡水”,周邊環繞七個主題聚會場所,靈感源自丹麥獨特的景觀與地質。自然現象的復刻將水文知識轉化為可體驗的空間語言,使訪客在互動中理解水與環境的關聯。
▲ 不同區域有不同互動主題
精心考量后形成的流線型輪廓面向大海的開洞使建筑海港的視覺聯結更緊密,同時引導雨水收集。其表面的活性石灰石自然凈化雨水,使建筑成為 “活體過濾器”,參與城市水循環系統。
▲ 總平面圖
生態技術整合是設計的最大亮點。建筑收集的雨水經廢熱加熱后儲存于中央水庫,支撐全年開放的沐浴功能,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同時雨水處理與再利用系統成為展陳的一部分,將 “水的可持續管理” 轉化為直觀的感官體驗。
▲ 建筑內部展廳
“一千種被淋濕的方式” 是建筑帶給人們的與水與雨的互動設計。建筑成為連接日常生活與全球城市化挑戰的媒介。
03
重慶北坡舊橋改造
f.i.t
▲ 橋與周圍環境
北坡村有一座閑置石橋,曾是進村必經之路,因新公路開通被取代。建筑師對這一載滿記憶的石橋改造后改造,使其成為融合實用功能與在地文化的鄉村公共空間。
▲ 平面圖
設計采用 “輕質介入” 策略,以模塊化預制構件為核心。六個獨立單元模塊組合成連續屋面平鋪于橋上, “翻轉的傘”在橋上展開。
▲“翻轉的傘”
▲生成過程
這樣形式的構筑物給傳統鄉村帶來了新鮮感。向上傾斜的傘狀結構既保留開放視野,又能聚攏雨水,通過中心雨鏈導入排水系統,也暗含民間所說的 “雨水象征財富” 。
▲ 雨鏈
材料選擇聚焦在地性與建構邏輯。以當地 “白夾竹” 為設計靈感,通過多元材質轉譯竹的特質:竹紋混凝土座椅呼應竹材肌理,鋼管模擬竹的生長形態。
▲ 材料組成
材料間的縫隙既強化建造邏輯,又在燈光下形成虛實對比,使混凝土座椅與原橋面產生視覺分離。
▲ 竹模板現澆混凝土座椅與燈光
遮陽避雨的亭子成為了村子新的休息地,以輕盈的方式融入村民生活和自然環境。
▲ 剖面圖 04
倫敦晴雨屋
Tonkin Liu Architects
▲ 鳥瞰圖
倫敦的多風多雨引得很多生活在那里的人時常抱怨天氣。晴雨屋的設計是一次居住者情緒調節的設計,讓居住者在陰雨天感受到雨水的美感,晴天盡可能享受最足的陽光。
▲ 新老建筑結合
房子由格魯吉亞排屋擴建而成。建筑的核心是后院的重組與延伸,設計師沿用原有材料風格但又作區分,讓新建筑與老排屋共存。
▲ 新老建筑立面結合
復合板屋頂是對雨天的呼應。表面布滿圓形天窗,其形態模仿雨滴落水的漣漪,既作為隔熱層調節室溫,又成為連接室內外的視覺紐帶。
▲ 屋頂平面圖
下雨時,雨水順著屋頂曲線匯入凹型裝置的水管,最終注滿天井蓄水池;天晴時,蓄水池化身鏡面,陽光映入建筑。
▲庭院晴天效果
▲ 池中漣漪與倒影
對于功能分布,面向天井的玻璃房兼具會議室與休閑功能,是感受天氣變幻的最佳觀景臺。
▲ 建筑內外空間
另一側的鏡面墻則巧妙隱藏了廚房、工作間與儲藏室,墻后還藏著培育屋頂小樹的土壤區,地下空間被拓展為生活區域,臥室正對小巧光井,夜晚可仰望星空。
▲ 廚房看向庭院
▲天井與臥室
建筑將功能性與詩意無縫融合:屋頂收集的雨水循環利用,天窗優化采光與通風,材料選擇兼顧環保與歷史協調性。
▲改造前平面圖
▲改造后平面圖
▲細部剖面圖
結語
置書坐溪亭,棼絲垂四宇。
人類改變了地球上的很多事物,但這不代表人類可以征服和改變自然。 建筑作為人造產物,同樣離不開自然的配合。
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同時,尊重和參與自然元素是每一個建筑都擁有的責任。
資料引述:
1. 雨屋: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11109083136
2. 水之屋:https://www.arch2o.com/house-water-tredje-natur/#google_vignette
3. 北坡舊橋改造:https://www.archdaily.cn/cn/9053 ... an-zhu-gong-zuo-shi
4. https://archello.com/project/sun-rain-rooms
編輯 | s
責編 | 魏小彤
初審 | 袁兆童
終審 | 黃 山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db:標題]
下一篇:喜叻空間研究2.0:明亮溫暖包容的辦公室 / 喜叻空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