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立帶隊,國慶假期出發,“超越幾何:西扎與葡萄牙當代建筑·第8期”考察正在招募!
點擊上圖查看線路詳情,或聯系客服詳詢:youfang603。
1933年生于波爾圖市郊馬托西紐什的阿爾瓦羅·西扎,以對現代主義的個性演繹、設計的準確把握享譽世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西扎所做的那些校園設計。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西扎相繼設計了波爾圖大學建筑學院、塞圖巴爾教師學校等四所學校,相較于以往的作品增加了豐富性和復雜性。在校園規劃上,西扎也曾受到地形、資金等條件的限制,但最終通過流暢的結構、明亮的空間,將校園建筑融入了城市、融入了自然。
“此次的建筑地點原本有很多樹木,所以我們不得不砍掉一些進行建造。我建議盡量保留原有的樹木。當砍伐結束后,我發現這棵樹剛好在建筑地的中間。這簡直是奇跡。如果這棵樹死掉了,我應該會在原地再種上一棵新的。有人認為我是故意將這棵樹作為建筑的中心,但其實這是大自然的杰作。”
——西扎談塞圖巴爾教師學校
將“H”拆成兩個“U”
塞圖巴爾教師學校,1993
這是西扎第一個大型的公共建筑項目。在體量上與功能上都較之前的作品復雜很多。建筑的平面雖然是一個H形,但西扎在中間的連接體量的一系列處理方式,將這個H形拆解成了兩個U形,并付諸于不同的平面功能和組織方式;U形的平面所形成的中心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中心,同時也是人活動的中心,西扎以此中心組織流線和視覺關系,這是西扎在其老師達沃拉的費拉市場項目里學到的。
長邊端頭處,通過借助場地特征,使用了一個手法化的處理方式定義了建筑和公共區域的邊界;利用原有場地上的樹進行形式變化上控制的手法,在這里也有所體現,這說明西扎并沒有因為項目的功能日益復雜和體量的放大而忽視場地的引導作用。這些場地特質被西扎所發現,并成為其多樣平面布局的靈感與理性邏輯。
創造一個向內圍合的舒適庭院
波爾圖大學建筑學院,1994
波爾圖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群位于杜羅河的河岸高處,場地北面是嘈雜的城市快速干道,南面則地面高度陡降,直至河邊。在這樣的場地中,西扎首先想的不是如何塑造一個引人注目的形態,也不是一個壯觀的內部空間。他想到的是在這里創造一個舒適的具有圍合感的內向庭院。
西扎將建筑布置在場地的兩邊,中間靠建筑及西邊的地形高差圍合出一個類似于三角形的院子。這種空間具有動感,需要的話又可以在內部形成聚合的焦點。
院子北面的建筑是一個連續的體量,這里安排了行政辦公、報告廳、一個半圓形的展廳及圖書館等功能。這些功能可以盡量不向北面開窗,很好地隔絕了城市干道上來的噪音,使院子更加安靜宜人。與此不同的是布置在院子南面的建筑,被切分成四個高度不一的小體量,讓河邊的景色可滲透進院子。從河對岸看過來,這些小體量建筑也能更好地與岸邊諸多小體量民宅融合在一起。這些體量的底層布置的是教授辦公室,其上布置的是設計教室。
用一個變異的U形加強庭院縱深感
卡洛斯·拉莫斯館,1986
位于波爾圖大學建筑學院內的卡洛斯·拉莫斯館,建于一個長條形有圍墻的庭院末端,基地上另一端存有一棟歷史建筑。在這個項目里,由于所在場地的狀況,西扎使用了一個U形平面,這也成為他日后常用的平面類型之一。然而這種使用,不僅僅是基于場地的外輪廓做一個平行收縮的簡單動作:U形的一翼和兩翼之間的連接部分緊貼庭院末端,借用長條形庭院的長度強化建筑本身的空間縱深。在U形的另一翼,建筑的形體向內切入,走向受到原始的歷史建筑的影響。
西扎用一個變異的U形,加深了庭院的內向縱深感。在立面設計上,建筑外立面較為封閉,庭院的立面則采用大面積的玻璃作為主要的維護材料。伴隨著人向兩個端點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一個逐漸拉近的視覺感受。院內的大樹打破了U形的軸對稱,卻因此強化了整體形式的理性邏輯。通過原有場地上植物來限定一系列的變化,在西扎隨后的項目中多次出現,三邊連接處的樓梯等處理方式也讓這個平面充滿了復雜與矛盾性。
內向型的天窗處理方式
阿威羅大學圖書館,1994
西扎的圖書館位于整個學校的外圍,一邊是校園的人工肌理,一邊是自然的坡面和河流。明確的地理特征使得建筑面向自然的那一面,出現了其方案中并不多見的曲線形式,當然也不排除西扎受到巴洛克風格的影響的可能。外立面的紅色石灰巖板材料為了配合整體的校園環境,而折板式的入口延續了建筑體量的整體性。
在室內,整個圖書館以一個有著27個圓錐天窗的通高閱覽大廳為中心進行組織,在剖面上,這個閱覽大廳自上而下逐漸縮小。這種天光的使用方式同阿爾托的作品——目前位于俄羅斯境內的維堡圖書館有著一定的相似性。除3層一側的條形長窗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象外,閱覽大廳其他面相對封閉,內向型的處理方式,不僅保證了人在閱讀時的注意力不會被周邊環境所影響,同時更好地突出了天光的效果。
將感知空間與交通空間合并
圣地亞哥大學信息科學系館,1999
西扎在這塊北高南低的坡地基地上設計了一個四層樓東西走向的127米長、17.5米深的長房子,另有四個小房子接駁在主體房子的前后。為了對校園中的圍院式建筑表示尊重,主體房子的邊界與其東面的語言學院一條邊對齊,形成了一個地塊內體量的呼應及延續。將主體平行于基地等高線設置,也有利于使建筑內部大多數空間的布置能夠更加規整。
在空間資源非常有限的條件下,西扎創造了一種將感知空間與交通空間合并起來的處理手法。他利用階梯教室前后門標高不同的特征,將所有階梯教室用一個連續的坡道連接起來,并把這個三層通高的坡道空間作為建筑中具有統領性的主空間。其他的交通空間則都被細分化、支端化,并從不同方向向這些空間內引進光線。
10月西扎建筑考察之旅
聯系客服報名
(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添加)
本文編排版權歸有方所有,圖片版權歸來源機構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聯系郵箱:info@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db:標題]
下一篇:[db:標題]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