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文由作者孔錦權授權行走中的建筑學發布。

項目:詩之禮堂
設計:安藤忠雄
坐標:廣東河源
攝影:孔錦權
時間:2025.10
在“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風之教堂”問世多年后,安藤忠雄的“禮堂系列”迎來了終章:詩之禮堂。
近日在廣東河源對外開放的詩之禮堂,延續了安藤一貫的極簡美學:用三角、圓、方等純粹幾何與干練的清水混凝土,營造出既樸素又具有神圣感的空間氛圍。

目睹了詩之禮堂的圖像在互聯網刷屏后,我希望提出更具深度的個人內容和觀點,因此寫下了這份攝影札記。
一方面,我想呈現出安藤忠雄的作品思想,與前作“教堂三部曲”產生共鳴;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能否拍得比別人更有新意,形成新的視覺觀點;進一步而言,在攝影中體現自我風格,讓每一張照片與自己發生關聯、發生意義。這種“既要又要還要”,帶來了不少壓力,卻推動了拍攝邏輯變得清晰明確和順理成章。


雖然禮堂采用了三角形這樣強勢的幾何原型來設計,但并不呆板,在我看來反而十分純粹。幾何既延續了安藤多年的語言,也與場地條件相契合;形體的朝向有意控制在了西南向——在廣東那是日落的方向。借由強烈的光影塑形,讓單純的體量顯示出應有的力量感與立體感,成為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空間表達方式。




禮堂極簡純粹的設計無疑是意圖靠近神圣,于是在外觀呈現上,我用了近乎軸測的視角來拍攝。這樣的處理弱化了透視感,不太貼近日常的觀看習慣,但更貼合上帝的視角,突出建筑的幾何感與靜穆氛圍。


由于設計本身的嚴謹克制,對拍攝畫面的控制和要求變得很高,并不像拍攝其它建筑那樣可以有很多臨場發揮,大量對稱性構圖的出現成了必然。不過我仍會尋找破掉對稱性、但不破壞神圣性的視角,以此證明這樣做并不會使建筑變得不神圣,反而能產生更多的空間想象。




進入室內,迎面而來的是一個近似羅馬萬神廟的光井空間:光在這里成了連接天與地的媒介,人被置于兩者之間。我記錄了若干溫暖的瞬間——有人在光柱下靜坐、有人在角落里交談——這些瞬間把建筑的儀式性轉化為親密的日常感。



安藤一直關注的是人、建筑與自然的合一,“三部曲”的風、光、水之教堂,無一不在表達這種關系。


詩之禮堂把這種關系凝練得更極端:通過抬起的三角開口,風可入、光可下、水可映,三者共同構成一首自然的詩。那抬起的一角像拳手的上勾拳,朝向夕陽,既有力量,也似一種青春的宣告。可惜拍攝當天“風”來得并不恰到好處——若能恰遇長裙隨風揚起的瞬間,畫面會再完整一些。

提到人、建筑、自然的關系,我特別喜歡上面這張照片。如果我不說,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左下角有一個小小的人。我刻意等到了一個人走到那個角落,與建筑產生聯系,從而形成巨大的尺度對比,由此表達建筑的神性(此時人物的安排對畫面才產生了意義,而不是隨便來個人就拍)。無意間的背光拍攝也使得建筑如同“巨大沉默物體”(BDO,big dumb object),將一部分“主角光環”讓渡給了后面的山體,形成一種更平衡的“人-建筑-自然”關系。若這張照片在大幅印刷或電腦端觀看,效果會更震撼——手機屏幕往往壓縮了這種尺度感。




如果說禮堂的大尺度場景足夠震撼,那么小尺度細節同樣迷人。不同的結構與構件,在有意的設計與編排后,在特定的時刻與光線下,美得讓人嘆息。這是建筑本身的力量,我做的只是記錄。




最后,我想以兩張夕陽下的建筑和一句安藤忠雄的名言作為結尾,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不認為建筑需要太多喧嘩。它應保持沉默,讓自然以陽光和風的形態進入。”( I don’t believe architecture has to speak too much. It should remain silent and let nature in the guise of sunlight and wind.)
2025年10月24日
孔錦權
本文由作者授權行走中的建筑學發布,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申請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db:標題]
下一篇:239㎡北京望京新作:讓光影寫詩、空間呼吸的辦公設計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