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智能建造是智能制造在建筑領域的延伸
—理解智能制造—
關鍵詞搜索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和工業4.0(industry 4.0)得到大多數文獻對這兩個術語的解釋基本是一致的。因為智能制造處于是工業制造技術不斷進化發展的過程中,這些解釋更多的是對智能制造發展特點和趨勢的一種描述。智能制造可以解釋為是通過傳感器、計算平臺、通信技術、控制、模擬、大數據擴展模型以及預測工程等技術手段,集成多種現在和將來生產資產的生產制造新模式。
在微觀經濟層面,定制化產品、高效率供應鏈以及可持續目標等更高標準的市場需求,成為制造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智能制造的系統化和復雜性反射出了對這種挑戰的回應。

—智能制造的積極影響—
高效、靈活、可持續是對智能制造積極效益的最基本概括。首先在效率方面,智能制造最顯著特征就是生產制造數字化。針對不同的行業和產業,數字化的生產制造可以集成全產業鏈的"客戶"智慧,并可以協調眾多參與者像一個制造企業做出一致的決策反應。通過經濟型的軟件縱向集成制造過程,把強大的產品優化改善、生產自動化潛力和商業機會賦能給企業。通過順暢的信息交換實現啟動和控制必要生產動作,在生產環境的不同層面有效的驅動相互操作性。其次在靈活性方面,智能制造可以建立客戶導向的通訊和決策機制,形成產品生命周期和價值鏈兩部分,而這兩部在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內又分為模擬和實施部分。模擬部分導入產品開發階段和原型設計,實施部分代表著一系列的生產環節和同一產品的批量生產。這種在不同層面的鏈接隨著產品研發直到批量生產都在運作中改善全過程并創造新價值[16]。客戶個性化需求到定制化的規模生產,包含成本、質量、周期等影響價值鏈的多種因素都會得到優化平衡。
—智能制造在建筑領域—
建筑業涉及的工程形式廣泛,如基礎設施、工業設施、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等,基本都是以項目的形式存在。與產品概念不同,項目本身就具有獨特性,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項目。建筑業智能制造是從一個技術平行的體系向一個技術集成化體系的轉變,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挑戰。同時建筑工程項目最大特點就是其交付成果是在一個固定的場地完成,所以建筑項目一定存在工廠和現場兩個生產場景,而智能制造技術更多的是在車間里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智能制造技術在復雜現場的應用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其中居住建筑因為其日益提升的高品質、個性化和低碳綠色的市場需求,成為建筑技術創新和智能制造技術應用面臨著更復雜的難題。
不同類型建筑工程項目同樣牽扯超長產業鏈而且范圍廣泛,如礦山開采、能源、運輸、原材料、鋼鐵、機械設備、成品半成品加工、咨詢服務、安裝施工、運營維護等,這就需要把建筑工程項目分類、分階段的進行管理實施,從而形成不同的建筑項目管理模式,不管什么形式的管理模式都包含技術服務和管理服務兩項內容。更多的智能制造技術是在車間場景得以實現,如通風設備、門窗、幕墻板材等。在現場的施工還是以人工操作為主,機械設備更多是起到提升、吊運的作用,因為現場空間復雜且隨著工程進程不斷變化,使得很多應用于工業品生產的智能制造技術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因此智能制造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應用深度和廣度并不明顯。智能制造與建筑工程技術的雙重復雜性成為建筑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嚴峻挑戰,這些挑戰要求建筑產品要比現有技術水平在規模定制化、成本優化、管理效率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大幅的改善和提升。
目前在中國的建筑行業提出了“智能建造”(smart construction)的理念,著重在原有的建筑產業鏈上進行數字化的轉型,建筑信息三維模型(BIM)在設計階段、造價階段和施工階段都有很好的嘗試和應用。智能建造是基于現有的建筑產業鏈,企業利用智能制造的技術賦能產業鏈中與企業相關業務的效益提升。而智能建造是不斷進化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對建筑項目全過程效益提升給與可持續的技術和管理的創新。
—智能建造的瓶頸—
1)產業架構
平行技術和管理向集成體系轉化難
智能制造通過縱向集成全過程技術和橫向集成跨公司的管理,利用數字智能手段提高制造效率同時可以應對客戶個性化的需求。
目前國內行業架構以業主合同制為主。建設方把建設項目拆分成數個獨立的工作單元分包多個獨立的承包商,通過合同管理實施項目建設。而各個承包商在自己的合同范圍內采用不開放的技術體系和管理模式,智能建造的數字化創新也只局限在分工范圍內,平行的技術和管理造成創新投入的重復及創新資源的浪費。
2)技術突破
非現場生產、智能數字化技術創新難
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傳統建筑企業是必不可少的參與者,但是在建筑智能制造生態系統里,非傳統建筑業的數字化企業、裝備制造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軟件制作和應用企業、自動化裝備制造企業、人工智能企業,這些企業不只服務于建筑業,其客戶范圍涵蓋多種制造業,會根據不同的行業的技術需求提供數字化的服務,智能制造技術服務公司根據自己的知識特長和技術資源進行非常精細的業務劃分,建筑業本身缺乏技術創新需求,科技企業很難融入智能建造的科技創新服務中。
以德國為例,2011年以工業4.0的理念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在其參與智能制造的企業中提供技術服務的企業超過了60%,30%多的企業是技術應用者,同時所有智能制造相關企業中中小企業(1~250人)占了40%,超過15000人的大企業只有20%。中小型的科技公司在智能制造的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參與智能建造的科技企業群還未形成,在建筑體系、生產體系和數字智能化體系方面的技術難有突破,阻礙了智能建造轉型的步伐。
3)商業模式
客戶價值挖掘和轉化創新模式未形成
目前中國智能建造供應鏈分工模式并沒有改變,跨行業、跨企業的產業合作生態系統還未形成,還沒有吸引數字化和工業制造的科技企業參與的商業市場,傳統的建筑企業業務模式調整并不容易。
能夠激發不同技術層的參與者相互協同,最關鍵的因素是建立相互認同的價值分配規則。而價值分配的根基就是客戶需求形成的價值主張。針對居住建筑,客戶對居住品質改善的需求持續高漲,這種強烈的客戶需求與目前商品房銷售市場的落寞形成強烈的反差,這說明原有住房市場商業模式已經退出,新的商業模式還未形成,撬動智能建造轉型的市場動力還未啟動。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設計的未來:AI + CAD路徑的群雄逐鹿與范式重構
下一篇:智能建造,重塑建筑產業生態(一)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