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項目地點 北京朝陽
建成時間? 2025年8月
建筑面積 159.7平方米
使用面積? 116.6平方米
撰文? 金秋野
沒做居室設計的時候,以為家家戶戶只是過日子而已。從未想過人們對生活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住宅又有這么多的可能性。
個體世界如此豐富,中國家庭如此多樣,卻被千篇一律的房地產售樓書和小紅書樣板間遮蔽了。
這次的委托,又是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女主人語氣篤定地說:“我要一個獨立房間。里面要有一張大書桌,有我的化妝臺、大衣柜,我一個人在里面安靜做事不被打擾,又能看到外面。”
套型格局已定,常規的三室兩廳,十幾米的進深,入口在中部,短走廊連著臥室和衛生間,功能房間都在盡端。除了夫妻倆,家里的老人和小朋友都要獨立臥室,從哪里變出一個女主人房間呢?


繭房的由來
剛好原始戶型在客餐廳之間塞了一個衣帽間,對主臥開門。也不知當初設計房子的人是怎么想的,這東西不僅是個黑房間,而且棱棱角角的,相當礙事,與正門之間的距離不遠不近,成了垃圾空間。主人嫌它礙眼,必欲除之而后快。我想了下,不如干脆擴大成為女主人房,剛好在客餐廳間收攏視野,圍出玄關。
主人還說,不喜歡主臥和小朋友房間門對門,以及進入主臥的那條逼仄的L形走廊。她希望可以從客廳直接進主臥,這樣沙發后那面墻因為有了一扇門,就不再是一道封閉的墻,而有了“深度”。這些想法,都被整合到“繭房”的構思中。

其實第一版的“繭房”跟“繭”一點關系都沒有,它只是借用了原來的衣帽間和短走廊形成的多邊形房間,北邊與兒童房的外墻相鄰,南邊對著客廳做成一扇大窗,里面正對女主人的書桌,窗臺下放小朋友的鋼琴,內部地坪因此抬高30厘米。東側與主臥相鄰,門開在東南角,進去之后折一下,讓出衛生間過道。西側為了圍出玄關、收攏兩側視野、嵌入玄關柜,形成了復雜的折線。延續這個動作,在北側順勢劃出餐廳范圍,并讓出60厘米給小朋友房間做出入口。

受這個初版繭房影響,客廳、餐廳、主臥和兒童房都有一條邊變成折線,繭房內也分為兩個區域——工作區和梳妝區。這個方案在客廳、女主人房、主臥結合處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傳送門,我反復設想它的形狀和有趣的行走體驗,直到方案提交給物業的那一天,得到否定的回復:不行,這道墻上不能開門。

業主很惱火,物業早前口頭承諾這里可以局部調整。據理力爭一番,最終敗下陣來。
初稿中這個形狀復雜的女主人房,對我來說頗難舍棄,它之所以長成這樣,是種種條件制約下的必然結果,有邏輯又難揣摩,很“園林”。
似乎空間已經被壓縮到極致,無計可施了。業主說:“金老師,就看你的了!不過既然如此,我還有個新要求:新版方案,無論長啥樣,希望進門不要看到墻角,最好圓潤一點,哈哈。”……說完就過春節去了。

節日期間一派風和日麗,北京城一下子安靜下來。我對著圖紙想,如果臥室朝北開口,女主人房必須南移,不僅壓縮客廳空間,原來極力避免的L形走廊就又出現了,而且比原來還長。還有別的辦法嗎?沒有。那就不做他想,盡量優化。一個是女主人房,它要縮小,滿足要求的基礎上最小化,避免侵占太多客廳空間;一個是通往主臥的走廊,它必須不討人嫌。
于是女主人房南移,變得飽滿圓潤,不再是之前奇奇怪怪的樣子,終于成了一個“繭”。

說圓潤,也并不是圓弧或橢圓,而是折線小圓角,方便施工定位。上下兩半錯動一下,出現兩個入口,一個面對餐廳,一個通往主臥,這樣就可以不經由外走廊而直接進入房間。主臥入口特別狹小,剛夠一人通行,衣帽柜的側墻充當了“影壁”;書桌依然俯瞰客廳,東墻上是通高的書架,西墻上開了一個圓形的洞窗,用植物加以遮掩,這樣女主人可以看到外面進出的人,自己卻不容易被看到。



繭房雖小但五臟俱全,占據了中央位置,像個連通器,同時也是全家的制高點,為了獲得更好的采光,朝客廳開了大窗,有點像個室外窗,可以上旋打開。坐在這里,很舒服,很局氣,真有俯瞰全屋的氣概。


男主人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的需求是——臥室里的小衣柜、餐廳里的咖啡臺。就這些。”
以上就是繭房的由來。
房子里的小巷
繭房的寬度是由兩個條件決定:客廳東墻北側頂點的位置,和周圍通行的寬度。正是這些極限尺寸,塑造了從玄關和餐廳通往主臥的小走廊的形式。從起點到終點,要繞一個回頭彎,超過180度,這在住宅中是不尋常的。之前說過,主人不喜歡普通戶型中的L形黑走廊。既然無法解決這個矛盾,就反其道而行之,繼續延伸它的長度、打磨它的造型,人為制造節奏感,讓“通行”成為一件有趣的事。




繭房面向主入口一側的外墻朝西北撇了一下,是為了營造入口圍合,從這里向東,就進入小走廊的第一個段落。一側是繭房抬高的入口,一側是餐廳卡座雙折的背墻。這道墻的雙折,也是為了使餐廳形成內聚的空間形式,恰好在南側留出了一個三角形體量,順勢做成雙向連通的壁龕,正面朝著餐廳,側面向小走廊打開。人在行進的時候,可以透過壁龕中的姿態美妙的植物瞥見餐廳。




到這里,光線已經很暗了。昏暗本來是消極的,但在這道彎曲的走廊中,卻恰好喚醒了探索的預期,通過打開的主臥室門,看到端頭明亮的書架。書架被兩個方向的光線照亮:一是從拱門里透進來的主臥的光,二是上方兒童房高窗的光。兩邊都是間接采光,從暗處看去,恰到好處的柔和。這里的照明是在吊頂上挖了一個穹,它發出的光也是淡淡的。



臥室門選在這個位置,也是考慮到行進節奏,進了門就是小走廊的第二段,轉90度彎后面對臥室。這道墨綠色的門上裝了一個半球體高窗,既保護了隱私,也讓高處的光彌漫到兩邊,透一口氣。東北角墻體折了三下,呼應拐彎的走勢,其實背后嵌著馬桶和吊柜。轉過彎來,進入小走廊的最后一段,這里做了一個有深度的拱,壓低了空間,也讓視野更遠。


進入臥室回過頭看,通往小走廊的拱門和繭房朝向臥室的狹窄入口緊緊挨在一起,像兩個神秘的洞穴,通往未知的所在。從臥室往外走的途中可以更直接的看到兒童房高窗和餐廳雙側窗,為了保證私密,高窗內置了折疊木隔板,隔音玻璃形成一個透明盒子,收納了窗扇。


6米長的小走廊,給房間中的通行帶來了頗多樂趣,這是之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多虧物業,逼我把方案改成更好的樣子。女主人房現在從四周墻體中剝離出來,不僅成了一個真正的“繭”,也方便使用者從各個方向去感受它的圓潤與溫柔。明暗交替的行走體驗,成了乏味日常的有益調劑。因為這條“房子里的小巷”,生活多了點小小風景。
一點綠意,幾處軒窗
使用需求驅動空間劃分,空間劃分造成限定,限定帶來圍合感,這時候需要適當透口氣,讓視線延伸出去。

除了剛才提到的走廊門半球窗、兒童房玻璃盒子窗和餐廳背景墻雙向窗,最特別的要數繭房面向入口處的花架鏡窗。
它其實是一個空間裝置,一半鏤空鑲嵌玻璃,一半是鏡面不銹鋼和白色噴涂不銹鋼交叉組成的“花架鏡”,其中豎向不銹鋼半圓托板有兩片,呈銳角布置,避免正對入口。橫板上放一盆蓬勃的日本雪瑩,枝條從預留的扇形洞口懸垂下來。鏡窗反射周圍景物,圓窗透出繭房暖光,植物的葉子在鏡中交疊,運動中看,成了一幅變幻迷離的小品冊頁。下面的三角形截面高腳花架上是一盆枝條舒張的密葉合歡,與鏡窗顧盼相對,共同成為入口對景。


餐桌是定制的,雙折背景墻卡座靠背采用護墻板,豎向線條與對面餐邊柜的綠色半圓截面瓷磚一起,烘托出家庭團聚的氣息。雙向窗中擺一盆姿態美麗的海島春花,枝條舒展開來,撐滿壁龕的寬度之后,又從側面洞口向小走廊探出一枝。


為了讓這座“居室小園林”更顯活潑生動,我們為每個角落精心選配了植物。客廳西南角,正對玄關是一株較大的海島春花,枝葉扶蘇。沙發后面放佛羅里達蔓綠絨和綠天鵝絨海芋,繭房下方的鋼琴被業主取消了,放一株藍花楹,搭配松染海芋,高處架子上垂下一盆三色錦畫球蘭,通過一面玻璃與繭房高處的燈龕相望。

客廳東北角書架下面斜出一筆,設一雙人卡座,與沙發遙遙對坐,更強化了繭房大窗的戶外感。走廊轉角處的仙羽蔓綠絨、兒童房門口的萬年青、次臥的海葡萄和主臥的密葉猴耳環,在窗間、在門后、在轉角不經意閃現,為居室平添一份盎然的綠意。

每個人都是一座“園林”
助手對我說:這么事無巨細地寫,好像在給本科生上課,是不是習慣了老師這個角色,根本停不下來?其實這些細致瑣碎的思考過程和設計心得,對建筑師來說屬于入門常識,我把它記錄下來,不是給專家看,而是給大眾看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家,每個家都有一個樣子。你的家該是什么樣子?是售樓處的樣板間,還是宜家家居的展示處?現代以來的技術理想主義者一直有一個預設,希望通過住宅的產品化,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于是有了預制化、產業化、裝配式這些概念,說這些比較容易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因為它的出發點是集體的、社會的、經濟的,而不是個體的、生命的、體驗的。
但在社會性自我之外,另有一個更加本真、更加純粹的存在性的自我,每個人的精神生活和生命體驗的載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居室可以是人的存在之錨,是內在自我的外化,可以從居室的整潔美觀程度看到一個人的精神水平,再進一步,居室空間的形式語言與主人的文化人格是聯系在一起的。

我看村上春樹早期小說中關于居室環境的細致描寫,充滿了對歐美文化的無限向往。從他寫跑步那本書可以看出是非常自律的人,但在文化認同方面卻談不上高明。所有的形式語言都是文化性的,現代主義者主張的純中性的“客觀形式”并不存在。但我想暫時擱置這些討論,談談功能與形式的關系。
我把設計過程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是想告訴每一個人,你不是其他人而是你自己,隨意選擇一種“風格”來裝飾你的空間,意味著對獨一無二的個體性的不了解、不尊重、不認真、不負責。了解自己其實不難,就是把關于居住的想法和需求原原本本、不多不少地記錄下來,然后與現實做一個比對。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家庭的真實需求會在現有的居室格局中得到滿足。這時候要讓條件說話,認真面對,得到一兩個有效的空間解答并不困難,這與藝術修養無關,純屬理性推演的范疇,有點像中學生解數學題,但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生活,值得每個人動動腦筋。

我特別反對隨便選一種現成的“風格”,在四壁做平面化的涂抹。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給我留言:“你為個體差異化的生活方式量身定做,但在設計上還是秉持理性功能邏輯……追求極致功能反而呈現出了感性的形式。”就像這個設計中的繭房,如果不是業主的個性化需求,如果不是物業的出爾反爾,是不可能想象的,更不可能長成這個樣子。而它的存在又催生了小走廊、環抱的餐廳和獨特的玄關鏡龕。這一切都不必訴諸于高深的設計理論和系統的建筑史知識,只要充分傾聽自己的心聲就夠了。
說到底,無論什么尺度、什么類型的設計,“任意性”是最可怕的。我并不反對感性,但聽憑感性的驅使,不僅是不成熟的,而且是一種認識誤區,是對形式語言的濫用和誤用。

當我把居室比做園林,難免會有人覺得牽強,可是看看網上那些視頻——夫妻倆辭了工作跑到山里蓋50畝大園宅之類,難道不是為傳播制造的幻覺嗎?即使在古代,園林也與普通人關系甚微。如果園林不能普惠于每個人的生活,就注定無法擺脫奢侈品的定位。日常空間包括兩個彼此關聯的部分,對個體而言就是居室,對集體而言就是城市,只有當園林延伸到這兩個范疇,古人的空間智慧才真正成為活的現實,讓每個人從中受益。

幸好,園林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和設計語言并未局限在“古典園林”的狹義層面,它的方法論內核是“因借”,即理性處理雜多條件,“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最大化展現層次和豐富性,小中見大,就是計成所說的“不分町疃,盡為煙景”。就像繭宅中的小走廊,不是故意追求曲折,也不是照搬某種風格,而是理性思考、耐心推敲,方案就自然呈現出“曲折盡致”的樣子。“園林”在這里代表著順勢設計方法論及其自然達成的豐富多樣,極致的功能追求引發了極致的審美體驗,讓居室成為主人愿望和追求的化身,也就是個體存在姿勢的外顯。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未來住宅該長什么樣,我希望不是汽車、手機那種標準化產品,而是園林那樣豐富又個性化的存在。當個體得到真正的尊重、當個性得到充分的表達,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座園林的。
金秋野
2025年11月5日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繭宅 劉女士家
項目類型:室內
項目地點:北京朝陽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23年12月—2024年3月
建設時間:2024年3月—2025年8月
建筑面積:159.7平方米
使用面積:116.6平方米
設計單位: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主創建筑師:金秋野
設計團隊完整名單:金秋野、劉力源、趙琦、許曦幻
基礎施工:雷金杰團隊
鋼制品:李良勇團隊
木作:張圣朝團隊
植物:自叢OWNWOODS
業主:劉女士
攝影師:金秋野
版權聲明:本文由金秋野建筑工作室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下一篇:地方通知 | 河南省住建廳關于2025年度全省工程系列副高級職稱考核認定繳費的通知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