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體鳥瞰© 章魚見筑 01
從城市到建筑
校園驅動宜居新城
Campus-Driven Livable New Town
▲寶應城南新城大鳥瞰© 都設設計
城市設計一定要有其實施性,都設一直堅持城市設計不僅是形態和交通,更要將經濟可行性與開發節奏作為至關重要的因素。
都設完成了寶應城南新城的城市設計,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配套的中小學及幼兒園的建筑設計。這也是都設繼鹽城高鐵新城之后又一個從城市設計到建筑設計的案例。
寶應城南新城從城市設計的層面重新定義了高品質配套的價值維度——在”教育核+服務環+生態鏈”的協同框架下,新城構建了三級配套體系:教育中樞(寶應實驗學校、幼托綜合體)、民生服務環(智慧菜場、嵌入式養老驛站、警民聯動站)與濱水活力帶(生態商業體、文創市集),三者通過立體慢行系統交織成15分鐘優質生活圈。
作為核心引擎的寶應實驗學校從總圖規劃到空間設計貫穿”空間育人”理念。設計突破傳統校園邊界,通過可轉換的體育館、社區共享的運動公園、立體交通樞紐等創新模塊,使校園既成為教育綜合體,更化作輻射3公里范圍的公共服務節點。
▲寶應新城幼兒園鳥瞰© 都設設計
新城教育組團K12系統中的幼兒園位于實驗學校西側,項目以“釋放兒童天性,融合自然教育”為核心,打造自由活潑、安全生態的成長空間。通過開放式布局、自然元素的滲透以及教育場景的有機融合,激發幼兒探索欲與創造力,實現環境與教育的雙向互動。打破傳統走廊串聯教室的封閉模式,采用組團式動線,設置多路徑選擇,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園成為“可玩、可學、可成長”的容器。
▲寶應新城幼兒園© 都設設計 02
[設計哲學]空間即教育
重構成長的可能場域
Design Philosophy: Space as Pedagogy
▲操場小鳥瞰© 章魚見筑
當傳統校園將空間切割為教室、走廊、操場等標準化容器時,我們選擇以”空間即教育”的視角重新定義校園——這里不是功能容器的集合,而是激發探索欲的生命有機體。揚州寶應實驗學校的創新實踐證明:當建筑主動退讓出控制權,空間便轉化為自主成長的催化劑。
03
從功能預設
到用成長賦能空間
From Functional Presets to Spaces
2.0 三大空間策略
- 彈性空間預留:留白和彈性是激發自我驅動成長的土壤。
- 場景自主定義:空間要允許孩子們自主選擇、自由使用,讓學生成為空間導演,而不是強加路線和秩序。
- 空間邊界消融: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內,還發生在角落、走廊、庭院、臺階、甚至屋頂和樹下。
所以,教育建筑應該在滿足安全舒適性的基本上,減少過度控制,多創造“不確定但可被賦能”的空間。揚州寶應實驗學校通過“彈性空間預留、場景自主定義、空間邊界消融”三大策略,讓學生的成長來引導建筑與空間變化:創造可探索、可創造、可生長的校園環境。
2.1 從“預設功能”到“自由容器”模塊化空間體系
在校園中嵌入大量“未定義空間”,如教學樓之間的退臺廣場、連廊盡端的懸挑平臺、屋頂的折板露臺等,地面鋪設可書寫地膠、墻面預裝滑軌與掛鉤,學生可通過移動家具(如積木座椅、模塊化展架)自由改造空間用途——今日是辯論賽場地,明日可變為藝術市集。 圖書館設“階梯盒子”,階梯內部中空,學生可拉出抽屜式儲物格存放個人創作工具,將階梯轉化為手作工坊或迷你劇場。這些未被定義的留有建筑懸念的場所正演繹著教育奇跡。
▲圖書館中庭© 章魚見筑
▲二層平臺下樓梯© 章魚見筑 2.2 場景自主權:空間使用的民主實驗
通過三重界面革新,將空間控制權移交學生:
- 可交互的物理界面:墻面、地面、家具均設計為“可書寫、可拆卸、可重組”的交互界面,—走廊墻面覆蓋磁性白板漆,學生可用編程磁貼構建”會呼吸的思維導圖”。
- 非正式社交節點:在常規動線中設置“意外空間”:樓梯下方的三角形密室、多功能教室門口的楔形拐角、走廊轉角的光影迷宮等。這些未被命名的角落成為學生自發創造的“秘密基地”,激發對空間的占有欲與改造欲。
- 變形家具矩陣:走廊家具組合被編碼為”空間樂高”,中庭的階梯盒子在午間自動分解為閱讀艙,黃昏重組為微劇場。
▲首層共知通廊© 都設設計
▲小學教室外廊© 都設設計
▲班級客廳© 都設設計 2.3 空間邊界消融:自由探索的生態載體
我們刻意保留30%原始地貌,設計“可觸摸的生態系統”:
- 野趣化景觀:保留校園原始地貌中的土丘與野生植被,設置“無護欄”自然探險區:學生可攀爬原木棧道、搭建樹枝庇護所。安全通過軟質鋪裝(樹皮屑、沙地)與電子圍欄保障,實現零事故的自然冒險。
- 生態觀察窗:故意留出“荒野斑塊”(如雜草叢生的昆蟲旅館、未修剪的灌木迷宮),學生可觀察自然演替過程,體驗不受人類干預的原始生態。
- 開心農場:500㎡的綠地被劃分為12個種植池,其中節氣農耕區、藥用植物區、谷物輪作區和傳粉花園等特色分區,將自然轉化為生動的生態教育界。
▲小學入口大樓梯© 章魚見筑
▲種植園© 圖源網絡 04
設計探索
Design Exploration
▲學校正門© 章魚見筑
揚州寶應實驗學校新建工程項目擬選址位于揚州寶應縣南部新城火車站地區S3-01-10地塊,位于新城路和經十三路交叉口東北側,基地周邊為新城未來重點打造的居住社區,新城實驗學校將作為其重要配套。距離寶應高鐵站約2.2km。辦學目標設定為現代化示范性九年一貫制學校,占地面積約為9.15萬㎡,總建筑面積為7.7萬㎡,并設立地下車庫(其中地上約7.2萬㎡,地下約0.5萬㎡)。最終辦學規模設定為小學36班,每年級6個班級,每班45人左右;初中36班,每年級12班,每班50人左右。學生總人數為3420人。
3.1 書院式空間布局:禮樂相成的教育場域
學校設計方案以傳統書院為靈感,采用“品”字形教學組團布局,每個組團均設有獨立內院,形成層次分明的教學空間。通過軸線隱性控制與園林景觀的疊套設計,實現“禮制”與“樂制”的融合。例如,共享功能區(如圖書館、體育館、食堂)串聯主軸,成為學生活動與社交的核心紐帶。層疊交錯的平臺設計不僅豐富了空間層次,還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游樂載體。這種布局既保留了傳統書院的文化秩序感,又通過開放共享的空間設計促進跨年級交流與合作。
▲共享主軸爆炸圖© 都設設計
▲合院書院俯拍© 章魚見筑
▲中學部庭院© 章魚見筑 3.2 功能復合與可持續發展
小學教學單元,教室均以放大走廊的形式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一個教學“客廳”的理念,在這部分空間中,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以最短的距離到達客廳活動區域。在活動區域內,各班之間以空間軟隔段的形式分制,在保證安全性,自主性的同時,也保留了區域之間交流的可能性。學生的課間和課后生活,不再像傳統教育校區相互隔斷,而是將學習與交流休閑盡量貼近。本案還在教學空間中充分預留了機動教室以保證未來學生量增加拓展的可能性。
▲學習客廳© 都設設計
▲小學教學樓© 章魚見筑
▲校園整體剖面© 都設設計 3.3 立面材料工藝
校園整體立面設計借鑒了國內外經典的教育建筑,體現典雅沉穩的建筑形象與文化氣質,從建筑形象上樹立寶應縣的文化與教育標桿。教學樓通過豎向遮陽構件形成富有韻律感的建筑立面,如同書架上的書籍。校園整體顏色以白色和木色為主,局部使用紅色、藍色、與綠色點綴。綜合樓與食運樓作為校園的綜合性建筑,建筑形象更簡潔大氣,并具有地標性。
▲小學臨街立面© 章魚見筑
▲中學入口© 章魚見筑
▲圖書館© 章魚見筑
立面采用土建窗墻的工藝手法,結合構造砌體實現豐富的豎向立面層次效果。所有的豎向線條采用標準單元模塊復制的方法,節約了施工和建設成本及周期。為了保證精致的完成度和安全性,框架以土建做法作為最基本支撐形式,端部采用幕墻節點,鋁板包裹形成完成面。
▲可對外的體育館© 章魚見筑
▲可對外的體育館© 章魚見筑 05
結語
Conclusion
▲校園鳥瞰© 都設設計
揚州寶應實驗學校的建筑與空間設計,通過“場景化學習引擎”與“社區共享基因”兩條主線,構建了一個有溫度、有記憶、有彈性的教育生態系統。其本質是以空間為媒介,將文化傳承、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教育目標轉化為可感知的實體環境,真正實現“空間即教育”的深層價值。
項目圖紙
▲總平面© 都設設計
▲一層平面© 都設設計
▲二層平面© 都設設計
▲三至四層平面© 都設設計
▲南北立面© 都設設計
▲東西立面© 都設設計
▲校園整體剖面© 都設設計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寶應新城實驗學校
項目類型:教育建筑(小學及初中)、體育建筑
建筑設計:上海都設營造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室內、景觀方案設計:上海都設營造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主創設計師:凌克戈、岳秋駿、劉軼佳
設計團隊:劉倩、李彥欣、林盛、熊文昱、翟羽佳、李昱丹、羅丹娜、楊昊宇
項目設計:2022
完成年份:2024
項目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鎮錦城路
建筑面積:77250 ㎡
攝影版權:章魚見筑
委托方:寶應縣教育局
合作設計:揚州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設計團隊:徐乃剛、顏廷祥、薛鳳飛、仲從林、羅宇、張文彥、花雷、鞠亮、陸映達、吳昊通、邵敏、袁嵩、胡雷雷
室內、景觀深化設計:揚州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導視設計:揚州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泛光照明設計:揚州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來源:本文由上海都設營造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權歸屬上海都設營造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所有。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db:標題]
下一篇:[db: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