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
用克制的修辭
建造盛放藝術與心靈的容器
他們懂得感受一片土地的歷史記憶,利用場所的營造讓幾何與形體“從場地長出”,歷史、地形、城市肌理決定了建筑的體量與方位。
他們用簡潔明確的體量、嚴格網格與對稱布局,形成“靜謐的紀念性”,重新界定了重復與反復的差異,用簡潔幾何詮釋了秩序的力量。
他們把光與材質在建筑空間中交融,半透明玻璃、預制混凝土、本地石材等反復出現,通過厚度、浮雕與重復肌理制造“第二層表皮”。
本文將通過四個項目,走向這個來自于巴塞羅那的建筑師事務所——Barozzi Veiga。
01
瑞士庫爾州立藝術博物館
▲立面
▲總平面圖
項目位于庫爾老城邊緣,一側是尺度較小、肌理細碎的歷史建筑,另一側是更為開放的城市公園和后期建造的城市街區。
在緊張的用地中,建筑師通過顛倒博物館的設計邏輯,使建筑規模最小化,創造出一片全新的公共空間,與別墅和周圍建筑的花園緊密融合。
▲街景
▲街景
博物館以一個簡潔、緊湊的方形體量“嵌入”場地,規整的幾何形態并沒有將他與周邊環境剝離開來,更像是一種傳承與延續,這正是“從場地中長出”的真實寫照,也無疑是城市肌理的延續。
形成這種區別于環境又與環境相融的原因有二:形式反復的秩序與統一、材質的干凈與純粹。建筑首層的材質與上部有所區分,底層的淺色使上層的建筑體量更為突出明確。
▲入口
在立面細節上使用了特制的木模板進行現場澆筑,從而在混凝土表面留下了清晰、獨特的木紋肌理。這是一種文脈回應策略,使新建的、體量龐大的博物館與古城產生了聯系。
庫爾老城以豐富的木結構建筑而聞名,Barozzi Veiga沒有直接使用木材,而是通過“轉印”的方式,將木材的紋理和溫暖感烙印在堅硬的混凝土上。
▲細部
木材與石材是東西方建造建筑用材的最大區分,木材的意象帶來了溫暖和人性化的暗示,而混凝土的本質則傳遞出永恒、堅固和粗獷的力量感。
生長與沉淀、感性與嚴肅通過材質的融合展現出不同層次的豐富與美學。
這讓它不再像是一個沒有溫度的混凝土塊佇立在街角,隔絕周圍的一切,而是通過材質的轉換以一種更為包容的姿態被公眾所接受。
▲門廳
▲樓梯
室內空間的秩序:設計師利用嚴格網格與對稱布局,創造一系列連續的展廳空間,形成起承轉合式的參觀節奏。
中心對稱布局天然地暗示了一種向心性或環繞性的流線,使觀眾如同配合藝術般共同完成一場演出,富有形式感和震撼力。
▲展廳
瑞士庫爾州立藝術博物館是設計師一次關于城市整體融合性的嘗試,與周邊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清晰的邊界和對話關系。
它不試圖模仿任何單一風格,卻有著拋去過多裝飾的純凈感,佇立在這里像是城市的一面背景墻,在沉默中訴說,也期待被讀懂。
02
德國雪豹Dynafit總部
▲遠景
▲總平面圖
Barozzi Veiga為德國著名專業戶外運動品牌雪豹設計的總部位于德國基弗斯費爾登,建筑巧妙地融入了Eno山谷的自然環境中,建筑輪廓與遠山相呼應,作為一個醒目的視覺地標呈現于景觀之中。
該建筑由兩個三角形體塊交織而成,從連接德國與奧地利的高速公路即可望見,從遠處望去兩個三角形體塊并不能使人直接聯想到是一個集團的總部,似乎更像是一個紀念性或標志性的建筑。
▲近景
建筑表皮的處理上也呼應了品牌和產品的特質——輕盈感、高效性與科技感,該系統既能保護建筑免受太陽輻射,又能讓人始終一覽周邊景致。
外立面采用斜向金屬網格圖案,不僅強化了建筑體量的幾何感,還賦予整個建筑群富有動感且錯綜復雜的外部形象。
一邊是充滿延伸感地指向天空,一邊是壓低屋面連接大地,而中間就是我們的生活,也指引了建筑存在的意義。
▲細部
這一具有特殊意味的形象會隨著反射光線變化,在一天之中將簡潔的幾何形態轉化為充滿活力與復雜層次的視覺體驗。
建筑表面被設計師賦予情感,與山谷景色相呼應,撫慰著人們的內心。
▲中庭
▲通高空間
建筑內部有著豐富的空間層次,室內一如既往地采用簡潔的結構設計,沒有過多的裝飾,注重營造干凈純粹的空間體驗。
在功能上,服務空間被分置在平面兩端,在中部的交通空間形成通透的開敞空間,以實現空間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建筑內部的結構與外部的三角形元素相同,立面的斜向金屬格柵為空間增添了層次感和趣味性,處理了形體幾何關系。
▲斜向面
▲結構與幾何
這座建筑的魅力在于空間交錯帶來了多樣視角,設計師力圖在抽象的幾何形態中尋找相對具象的空間處理手法,建筑在這一刻真正成為了他自己,又不止于自己。
將簡潔的體塊通過表皮的處理賦予它獨有的輕盈,它像羽毛般輕輕飄落在湖邊的大地上,體量感在天空之下被弱化,留下我們關于建筑的想象與哲思。
03
洛桑州立美術館
▲街景
美術館位于瑞士洛桑州中央火車站邊緣的一處地塊,場地條件非常特殊,這也對建筑與場地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筑師采用呈縱向的單一體塊方式,與鐵軌平行。在建筑前退讓出一部分空間作為城市公共廣場,讓建筑盡可能與城市肌理相融合,這一點退讓很好地解決了城市、美術館、火車站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
▲內向立面
這座美術館也充滿傳承,它依舊保留了原有火車站大廳的一部分,將其改造為項目的中心部分。
建筑師保留了建筑新與舊的關系,在靠近鐵路的一側保留了原有火車站大廳的舊拱形窗,人們在火車上路過時會喚起曾經的記憶,是從軌道方向上看建筑立面的標志性特征。
同時為了保護美術館內部藏品,建筑相對封閉,南向臨近鐵路的一側是一個封閉、內向的立面,北部則是美術館的主立面。
▲片狀結構
▲建筑與光影
北側立面采用片狀結構進行分隔,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筑機理,展現出一種秩序的力量,通過縱向的線條削弱了建筑體量橫向的延伸感,更為強調縱向的高度,從視覺上引導人向上看。
除了對建筑立面的貢獻外,片狀結構也有一定遮陽的功能性作用,控制光線的進入使室內展陳環境達到最佳光線的同時也有方向性暗示,回應了廣場上的人流,引導人們走進美術館參觀游覽。
▲門廳
美術館由三層空間構成,中央大廳連續的通高體量連接各層并作為流通空間,拱形元素同樣延伸進室內形成公共空間、交通空間的核心部分。
為實現內部空間盡可能多地與外部空間產生聯系,建筑師選擇在首層立面上開設許多洞口,進一步將廣場引入室內空間,增強美術館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通高空間
▲樓梯
上部幾層大廳兩側的區域是展覽空間,永久性展廳位于東側,與西側臨時性展廳分隔開。
永久性展覽的連接部分被設想為一個社交和活動空間,樓梯區域形成小型講座或開幕式的禮堂空間。
自然光線通過建筑師的設計筆法也被賦予秩序化,控制與引導光線不僅用于照明,更用于雕刻空間,強調體量的厚重感與輕盈感之間的對比,讓室內每一處空間都變為舞臺。
04
什切青愛樂音樂廳
▲鳥瞰
▲街景
什切青愛樂音樂廳位于在二戰時被摧毀的老音樂廳位置之上,建筑內部主要包括一個1000席位的交響樂大廳、200席位的音樂廳、展覽會議多功能空間以及寬敞可用于舉辦各種活動的門廳。
音樂廳在老城之中具有明顯的標識性,白色錐體屋頂是對周圍歷史建筑的延伸與再造,以獨特的方式回應著城市環境。
▲光的透射
建筑表皮并沒有采用常規的材質,而是使用乳白色半透明玻璃。在夜晚舉行活動時,音樂廳就像城市中一個發光的音樂盒,光線從表皮中滲出,建筑內外不再隔絕,而是通過光線的映襯實現了心理上的聯系。
站在外面我們可以想象里面在進行某種莊重的儀式。建筑師并沒有采用外部照明設備將建筑打亮,而是讓室內光與表皮之間自然地發生某種化學反應。
似乎每個路過的人都在感受音樂與藝術,建筑也不再冰冷,而是被老城輕輕托起的珍寶。
▲街景
建筑三面有出入口,公共主要出入口位于南側。建筑內部交通空間簡潔地將緊湊的功能區串聯。
在室內部分最為精彩的主要公共空間是以一個充滿雕塑感和標志性的旋轉樓梯形成的,增添了縱向的空間感,簡潔體塊的構成與切削暗示著空間的方向性。
▲通高空間
劇場內部采用與建筑外部錐形屋頂相同的語言,以三角形折紙般的感受形成吊頂和墻面,既給予了觀眾視覺上的輕盈感,又對聲場的塑造提供了物理幫助。
這是對東歐古典主義的提取與轉譯,人們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感受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劇院
建筑師善于將光線在空間中運用,什切青愛樂音樂廳看似外觀堅實、甚至有些封閉,營造出一種內向和神秘的氣質。這種設計引導人們通過特定的入口序列進入內部,從而在內部發現一個充滿光線的、戲劇性的核心空間。
但如果室內燈光亮起,建筑將變得開放而溫暖,這是同一建筑的兩種表情。
夜幕下“發光的表皮”、通高公共空間的光影、光線通過劇場內部折面材質的反射……這些光影共同塑造出一座完整而充滿溫度的建筑,細膩而感人。
▲交通空間
建筑師沒有進行簡單的模仿或復制歷史元素,而是通過抽象的幾何形體、體量關系和材料來與場地對話。
這使得什切青愛樂音樂廳佇立在那里就像是穿著禮服的少女,為藝術歌唱,也為藝術輕盈起舞。
結語
Barozzi Veiga用幾何塑造秩序,用秩序回應幾何。
他們的作品古典而現代、嚴肅而溫暖、內向而開放、輕盈而厚重,這是一種建筑學上的辯證法,在矛盾中尋找同一。
他們用克制的修辭建造盛放藝術與心靈的容器——留下歷史、光影、藝術、時間流逝的痕跡。當那一道光斜斜躺進中庭,我們知道還有人關心人類文明的最高追求,那立面上秩序的協奏既是歷史的聲響,又像是未來的回聲。
資料引述:
1.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00917071314
2.https://www.gooood.cn/dynafit-headquarters-by-barozzi-veiga.htm
3https://www.gooood.cn/mcba-musee ... y-barozzi-veiga.htm
4.https://www.gooood.cn/philharmonic-hall-szczecin.htm
編輯 | 廖文鐸
責編 | 陳 諾
初審 | 袁兆童
終審 | 黃 山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Civil 3D教程 | Civil3D在河道設計上的應用
下一篇:用一座山,換一片海:倫佐·皮亞諾如何將停車場“掀”成城市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