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
建筑生與模型
建筑生or建筑牲?建筑是不是真的要涼了?建筑專業的學子們的調侃背后,也許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建筑生的日常,一個課程設計的大致過程應該是場地調研的PPT到SU的體塊推敲,在反復修改后找到一個基本的方向。
不管是以手繪還是CAD的表現形式,平面圖會貫徹在接下來一草、二草以及三草的推進步驟中,解決功能流線后要跟上剖立面設計,考量采光、通風等要素。渲染出圖,排版布局,在正圖周的最后一晚,建筑生總能讓奇跡再現。
當然,以上所有環節往往離不開的是——模型。
在建筑生的專教里,近萬的電腦無人問津,幾塊的U膠總是不翼而飛,或是美工刀、切割墊、丁字尺等工具也總是在某個你需要的時候消失一會。
一切的一切都為模型服務。建筑生的座位上最占地方的永遠是上個課設的正模以及上上個課設的正模……
△手工制作——小園子概念設計——黃欣雨
言歸正傳,從草模到正模,模型的深化反映的是建筑生對于方案生成的理解。
對于初學者而言,空間想象力通常是較為缺乏的,而實體模型相當于真實空間的濃縮,其三維空間的屬性依舊無法被效果圖、3D軟件等二維展示工具替代。
也許制作的過程充滿坎坷,但觸手可及的成就感難以逾越。
時光如水,總是無言。建筑生們手頭的模型隨著課題變化不緊不慢地迭代著。鑒于不同高校教學模式和內容的差異,本文僅以筆者個人視角為例。
01
布局:手工制作
初入建筑學,小白們即將迎來他們第一個模型制作。準備工作總要步步為營,首先是板材的挑選,老師的推薦有KT板和雪弗板,前者又稱泡沫板,較為輕盈,后者密度更大,表現力更好。
△手工制作——非遺工坊設計——成濤
而實際的切割體驗是,KT板被美工刀劃拉幾下也許內芯的泡沫顆粒就會四散奔走,雪弗板因為硬度較高切起來費時費力。初期的這種現象無外乎美工刀的鈍尖沒有掰掉、丁字尺的尺頭沒有對齊等。
越到后期,值得推敲的細節越來越多,例如處理建筑轉角的接縫,切成45度用斜面拼接;玻璃紙不直接貼內面,而是卡進預先切好的口子。
△手工制作——非遺工坊設計——陳波
同樣地,建筑與環境的材質表現,往往需要反復實驗,木板傳達的感覺是恬淡柔和,而雪弗板則更加干凈簡約。亦可將兩者結合,加上表現玻璃的亞克力板,產生撞色的效果之余也添加了模型的層次感。
通過材料本身的質感來還原環境的實際效果,瓦楞紙作山,水紋紙作水,諸如此類的“模擬實驗”在不斷試錯中愈加成熟。
△手工制作——兒童成長中心設計——成濤
在大二的兒童成長中心課程設計中,揣摩兒童的天性始終貫穿在每個人的方案里,而通過模型將自己的概念具象化出來其實是尤為不易的。
圖示模型別出心裁地強調了顏色這一點,兒童的世界五彩斑斕,可視化的處理能讓每個審視者共情。整個模型的表達透著絢爛的生命力,很好地貼合設計主題。
02
中盤:激光切割
隨著學習階段深入,電腦制圖成為每個建筑生的必修課,精確性要求的提高不僅反映在圖紙上,也反映在模型制作中。
△激光切割——兒童成長中心設計——陳波
圖示兩處模型在視覺上有顯著的差異。前者服務于兒童,不囿于形體,在搭建模型過程中即興采用板材余料、模型砂、黏土、牛皮紙等材料,沒有規則的形狀,探究兒童天性的更多可能。
后者服務于老人,對于方盒子的詮釋簡單卻不單一。雪弗板部分為功能用房,亞克力板示意交通部分,椴木板則作為立面構件和小型設施豐富細節。規整之下錯落、交疊、呼應。
△激光切割——老人之家設計——@蜀魏子衿
當你擁有了一個SU模型,將所需的各種建筑部件導入到CAD中進行處理,考慮實際模型的比例,加粗一些細小的構件如窗框等以滿足激割最小尺寸,需要鏤空和劃痕的部分做區別處理,在一個固定的模版尺寸內進行排版后開始切割。
于是,你得到了一套相對精確的建筑模型套件,接下來的步驟是拼裝和粘黏,就像是立體的拼圖。
由于你對自己辛苦數周拉出的SU了如指掌,組裝的速度不會太慢,如同一個特殊的裝配式建筑快速成型。
△激光切割——老人之家設計——@陳嘉辭
將平面的圖紙轉化為立體的模型,墻、屋面、門窗、梁柱等構件都需按部就班。
除了打上序號,圖示模型在CAD階段用紅色劃痕標記了實際組裝中板材拼接的位置,以達到快速精準的效果。
實際操作中依舊有很多變量,構件組裝的過程中時常難以完全契合,或是突發奇想進行增刪都是常態,預設的激割圖紙并不能應付所有情況,于是輔以手動切割依舊剛需。因此組裝的速度也不會太快。
△激光切割——老人之家設計——夏延坤
關于課題設計,大三階段引入功能流線更加復雜的公共建筑設計,例如老人之家和校園文體中心有特定的使用群體,前者由于任務書對于功能的需求較為明確。
這一課題的模型傾向于關注內與外、公共與私密之間層次細膩而清晰的張力,考量入口、過渡、邊界的秩序關系。呈現出的模型在秩序下錯落,反映創作者囿于規則的想象力。
△激光切割——校園文體中心設計——吳楷
圖中是一個典型的退臺建筑,建筑轉角做倒圓角處理,柔和了森嚴。細致之處在于女兒墻部分,每一處在CAD圖紙中都是成對的,屋面上下各自粘黏其一,形成立面的橫向線條。
一些需要強調的部分如入口,則切割多份相同的椴木條粘合在一起,利用板材自身橫截面的粗糲還原建筑的質感。
03
收官:3D打印
進入高年級階段,由于異型建模的需求,犀牛軟件成為許多人的不二之選,帶來的問題是實體模型制作無法只靠手工完成,畢竟手搓曲面還是不太現實。于是3D打印愈來愈多地出現在課設正模評分環節。
3D打印技術能夠與計算機完美銜接,一體化打印節約了許多時間成本,同時能滿足高精度高復雜度模型的成型需求。
△3D打印——校園文體中心設計——竇敬萱
建筑生們的通常選擇是打印部分異型的建筑構件套在手工模型主體,或是模型整體3D打印。前者相對靈活,材質的碰撞也很出彩;后者將時間勻給圖紙,大概唯一的缺點就是貴,是建筑生模型支出的主力軍。
圖示模型屬于前者。由于體育館、報告廳這類公建屬于大跨建筑,設計者選擇網架結構形式以滿足無柱需求。
遠遠觀之,模型主體頂部兩端張開,如同永不停息的心臟,散發著生命力。除去3D打印的異型屋頂結構,模型用激光切割和手工制作完成了配套的大臺階和輔助用房。
使用不同材質能收獲不同質感,即使提前規劃好每片板材的歸屬,但成品依舊伴隨驚喜。
校園文體中心設計,這類的公共建筑尤為注重在不同的尺度中創造不同程度的私密感、親近感、距離感。相較于老人之家的階段,建筑生再次進化,模型形態更加不拘一格。
△3D打印——校園文體中心設計——黃欣雨
如果說圖紙表達理念,模型則用來訴說感覺。圖示模型整體由3D打印而成,若是通體雪白略顯單調,也可如圖加以燈光點綴。暖黃色的燈光透過雪白,介于循路而行和另辟蹊徑,帶來豐富光影效果。
建模過程使用了參數化設計,曲線流動在立面上,裹挾著校園的活力與青春。而3D打印將這種感覺蔓延到現實,具象了設計者的巧思。
結語
方盒子的重要性在于其簡單形體中所蘊含的空間形式的豐富性。或是以框架結構支撐起空間單元達成平面與立面的自由,或是拋卻體塊形成相互自由穿插的水平面與垂直面。
異形建筑則以復雜形體蘊含的自由來調動人們的情緒。不囿于形體,抽象與可能性是這類建筑的核心。
包羅萬象,建筑模型的表現是多元且生動的,對于制作者來說,賦予其功能、形體、材質的過程更像是一種創造,也即賦予生命。
注:本文所有模型照片均已獲得創作者本人授權
編輯 陳波
責編 曹瑞文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跨越萬里的相聚,南湖區住建局赴新疆沙雅縣住建局考察交流
下一篇:建筑賞析|低碳建筑大冒險,從隔熱到零浪費的趣味旅程